巴西

古代巴俞舞论之舞巴俞舞道具

发布时间:2022/5/2 13:11:04   点击数:
北京哪个医生治疗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60314/4786908.html

牧野之战

巴人是举族为兵的尚武民族,但凡在发现的巴人墓葬中,一般都有剑、矛、钺、戈等巴蜀式青铜兵器出土,这与《尚书?牧誓》中所记载周武王的伐纣大军“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的兵器有一致之处,兵器是巴俞舞的主要道具。

一、巴俞舞道具大观——水陆攻战图

四川宣汉罗家坝出土青铜豆的腹部铸刻有两对称的四组纹饰,主要是水陆攻战图和攻城图。其中左侧为水陆攻战图,可分上下两层,其中上层为陆上攻击,双方共9人,左侧一人击鼓,右侧8人分左右两组进行交战,中间一人已被砍倒,左右两侧或持矛或持戈进行交战。下层为水上攻击,双方共9人,左边舟上3人,用力摇桨右冲,一人已落水,舟前一人涉水,一手持剑,另一手正用力阻推左侧前进之船;而右边舟上3人,奋力摇桨向左冲,舟后一人已落水;每个舟下均铸刻3条鱼,代表在水中。右侧为攻城图,可分上下两层,上层共8人,分别持戈、矛、剑、弓、盾等武器,分三组进行格斗。下层共16人,左边一竖线可能代表城墙一类的防御措施,以示内守外攻,竖线左侧4人持盾、矛、剑等武器作防御状,右边三斜线表示仰攻中所使用的云梯,其中左侧3人持梯,上一人正作爬梯状;中间3人,两人正左手持盾,右手持矛,作登梯状,后一人作拉弓状;右侧4人,一人在梯下,3人正持兵器登梯。据考证,该青铜豆系战国早期器物。罗家坝出土青铜豆上水陆攻战图和攻城图纹饰提供了古代巴俞舞道具的直观佐证。

水陆攻战图纹·罗家坝出土

二、巴俞舞道具“干”与宕渠之名

据《隋书?音乐志载》“汉高祖自汉中归,巴俞之兵执杖而舞。”

在这里无论是参加平秦的巴人,还是参加“巴渝”舞队的舞人,他们手中都离不开兵器。或戈,或干,或矛,或弩,或剑,而“杖”,则为这些兵器的总称。这就十分清楚地说明了“巴俞”舞者手执的道具为何物。

首先,我们需要进一步考证的是“干”。

《尚书?牧誓》的“注”、“疏”引方言云:“循,自关而东或谓之栀,或谓之干;关西谓之楯。干、楯为一也。”

又,《释名》卷七载:

盾,遁也,跪其后辟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以缝编板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

秦汉执楯武士

这就说明,在汉代,四川所出之“须盾”,很是有名,可与吴盾比美。因为用木板做成,一般用的为“木盾”,特殊者蒙上犀牛皮,就叫“犀盾”。这从《南齐书》卷三十五《蛮传》里所记述的“潳tu山蛮”和“巫蛮”的“兵器以金银为饰,虎皮衣楯,便弩射”的“蛮俗”中,亦可得到证实。“楯”通“盾”,“以木作之”的“木盾”,即“板楯”。当时住在俞水一带的巴人,善于制造并使用这种武器,所以称他们为“板楯蛮”。在出土的古代巴人器物中就有直径一米的巨型木盾残片。

因此,由善于制造和使用“楯”这种武器的板楯蛮所创造的巴俞舞,盾即(楯)当然是其主要的道具。此外,巴渝舞的道具“干”即“楯”,也与巴俞之俞水地域宕渠的地名有关。

《华阳国志?巴志》载:“宕渠郡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卢城。秦始皇时有长人二十五丈,见宕渠。”《蜀录》亦称:“宕渠亦古賨国,今有寶城。秦始皇时有人长五丈,见于宕渠。太史令胡毋敬曰:‘五百年其地必有异人为大人者’”。华阳国志?李特志》又谓:“……祖世本巴西宕渠賨民。”

这几处提到的宕渠,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辞海》年版页载:西汉时,曾置宕渠县,治今四川渠县东北。东汉末以后,屡为宕渠郡治所。宕渠郡,为东汉建安二十三年(公元年)刘备分巴西郡置。治宕渠(今渠县东北)。辖今四川南江、营山、渠县以东,城口、开江、大竹以西,邻水以北地区。寻废,蜀汉延熙中又置。其后屡有废置,南朝宋废。隋大业时,又曾改渠州为宕渠郡。

宕渠瓦当·(渠县城坝出土)

“渠”之名何来?《国语?吴语》载:“奉文犀之渠。”韦昭注云:“渠,楯也。”可见,宕渠之名,是因循之为物而名之。窃以为古称之为賨国,是在昔已为賨民所居之地,也即板楯蛮聚居之地,板楯蛮也称賨人。賨人一手执盾,一手执戈。其聚居地称为賨城,于是有宕渠、巴渠之名也。

因此,由居住在宕渠俞水善于制造和使用“楯”这种武器的板楯蛮所创造的巴俞舞,楯(即盾)当然是其表演的主要道具之一。

三、巴俞舞道具之錞于

錞于,亦作錞釪、錞。我国古代铜制打击军中乐器。现发现最早的作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汉代。《国语·吴语》:“鼓丁宁、錞于、振铎”。錞于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在古代巴俞舞中,錞于既是道具也是乐器演奏者,所谓“鼓员”是也。

錞于的形状如圆筒,上部比下部稍大,顶上有钮。钮多作虎形,故常有“虎钮錞于”之称。虎钮錞于应属古代巴人遗物。已发现的青铜錞于多出于四川、安徽和湖北部分地区。

自宋代以来,在湖南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等地区多次发现錞于。现在,錞于出土地已遍及湘、鄂、川、黔、滇、陕、皖、赣、粤、桂、鲁等十一个省、区。其形制一般多略呈椭圆筒形,肩围大而腰围小。无钮,或为光素无饰的环钮、桥钮,或作虎形、马形、龙形、凤形钮。以虎钮錞于最为多见。

青铜虎钮錞于·涪陵小田溪出土

年,涪陵小田溪二号巴族墓出土虎钮錞于。墓葬年代约为战国末年或秦初。与它一起出土的铜钲上,刻有巴族图符。巴族铜器多饰虎纹,錞于为虎钮,与虎族、巴人融合后的图腾崇拜有关。年,湖南常德地区曾征集到一件虎纹錞于。通高37.3、肩宽22厘米。顶端盘上立一虎钮,虎身饰云纹。錞于下部刻一生动的行虎,虎头上刻太阳纹图符,殊为少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藏一件虎钮錞于。通高74、肩宽44—50厘米。顶端盘上立一虎钮,虎形较大,张口露齿,造型栩栩如生。均为战国时期制品。

四川渠县城坝遗址出土的錞于器身遍布疤痕,系长期敲打使用所致。其盖两侧均铸刻有巴蜀符号,一为“鱼纹”,一为“鸟纹”。

遍布疤痕的青铜錞于残片(城坝出土)

关于錞于奏法,历代记载纷纭。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约当西汉时期)出土的铜贮贝器上,铸有大群滇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面,其中有两人合扛一木,下悬一錞于、一铜鼓、铜鼓侧悬,錞于则正吊于横木之上,旁有一人执棰并击之(《中国音乐史图鉴》Ⅱ—41),为我们提供了生动的演奏图象。另据《南史·齐始兴王鉴传》和《北史·斛斯征传》记载,用盛器置水于錞于之下,“以芒茎当心跪注錞于,以手振芒,则声如雷”或“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清”的奏法。

錞于敲奏法图纹·云南

上述古制錞于至南北朝时失传。宋《乐书》载有形状似钟,内悬铃舌的錞于。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所绘錞于,口朝上,亦作“大上小下”之形,用曲绳形钮系悬于木架上。

四、巴俞舞之道具柳叶青铜剑

青铜柳叶剑·罗家坝遗址出土

柳叶形青铜剑呈柳叶形,刃平直,有中脊,扁茎无格,无首无箍,身茎连铸且无明显分界,茎部多有1至2个小圆孔(即穿),便于夹以竹或木片,上钨钉,用细绳缠绕以装置手柄。它属于短兵器中的卫体型武器,长度一般在30至40厘米左右,直装木把手,剑身有虎皮斑纹,身茎相接处一般铸有“巴蜀图语”,有卫体、远掷等功用。由于这种剑在形制上的原始性,无格不能护手,夹板式的附加手柄手握不力,使用不便,攻击力受到限制等原因,在中原文化的影响逐渐加强的形势下,又出现了改装式剑。改装式剑的基本形制未变,只是身茎交接处成直角,再加上格,具备了护手的功用。

罗家坝出土青铜双剑

柳叶形青铜剑是巴文化的典型器物,罗家坝和城坝遗址都出土了大量的柳叶青铜剑。特别是罗家坝遗址M33还出土了袋形青铜双剑。双剑分两个剑室以容双剑,鞘面多有纹饰。

五、巴俞舞之道具弩与矛

巴俞舞中只有“矛俞”、“弩俞”,而没有“弓俞”、“车俞”、“刀俞”之类,也正体现了巴山峡川的巴山巴人特色。刀是在秦汉后才取代戈剑作为常规武器的。而弩与矛则为丛林山谷部族普遍使用——非洲丛林部落民的武士们至今以矛(投枪)与弩武装自己。弓虽然作为原始人类普遍所使用的“重武器”而遍及地球每一个角落,但当弩弓出现后,山谷丛林部则以善用弩著称而不乐于用制造方便得多的弓了。这是因为,在大漠旷原或水面上,视野开阔,敌人或猎物不易迅速隐藏,可从容拉弓射之。但在丛林山谷间,目标(敌人或猎物)在弓手尚不及开弓的瞬间,即可没入木石草丛由遁去逃跑,因此,在山林间理想的重武器是“箭在弦上”的弩,而不是须见物拉弦的弓。所以,不论《后汉书》或《新唐书》等言及西南山谷间的羌、板楯蛮这些民族时,均有“弱于弓矢”或“长于突触”的话。古代战国的楚弩、秦代巴人射杀白虎的竹弩,现在仍流行在西南山林间的白马、景颇等诸族中。怒江僳僳是在近代仍以狩猎为重要生产方式的民族,其毒弩曾使不可一世的侵华日军裹足不前。

巴人兵器·青铜矛

巴人的出土器物中青铜矛不少,特别是短骹弓形耳矛,矛身呈尖叶形,前锋,边刃,有中脊,身末端与圆形短骹相接,骹上两侧有弓形耳一对,骹多铸有“巴蜀图语”。矛一般长20至30厘米。它属于长兵器中的刺杀兵器,骹上直装木质以攻击敌人,因此,矛作为巴俞舞的道具必不可少。

六、巴俞舞之道具戈与钺

青铜戈,又称戣。戈援作三角形或略作梯形,援身较宽,前锋呈尖突状,有边刃,援中部有一大圆穿,近栏处另有小穿,援与内相接处作弧形,方内,内上多穿。戈是长兵器中的勾击兵器,横装木质长柄,用来勾、啄击敌人。

青铜钺,俗称烟荷包式钺。刃呈扇形,中部折收成腰,腰以上稍展成肩,肩以上内收作銎,銎较小,椭圆形或长方形鎏口。器身呈长方形,钺长远大于钺宽,器身上多铸有“巴蜀图语”。它属于长兵器中的刺杀兵器,骹上直装木质长柄以攻击敌人。在巴人头领那里,青铜钺不仅是兵器更是一种权利的象征。

巴人兵器·青铜戈

先秦时期的戈与钺,贵族们均在上面用金银镶嵌纹饰称为“金银错”。作为道具的戈、钺更是错金银纹。从艺术的欣赏角度,错金银纹更显青铜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灵性,从而使巴俞舞容更具有夺人魂魄的震撼力。

巴人兵器·青铜钺

结语

从以上巴俞舞的主要道具为各种兵器,这可以说明巴人“尚武”与周武王伐纣大军“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的兵器有一致之处。板楯、柳叶剑以及虎钮錞于是有别于中原或其他地域文化的典型巴文化特色。这些特色使巴俞舞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光耀千秋。

下期预告·(古代巴俞舞论之六·巴俞舞的流变)

川江号子·(中国画)·刘兴国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gjxz/257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