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余迅从历史的演进看预制装配建筑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2020/10/17 15:53:45   点击数: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来源:非同营造(ID:XYPCHAT)

作者:余迅

-从历史的演进看预制装配建筑ta的发展趋势

引子

镜头一:公元年1月,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肆虐。武医院,集中收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医院总建筑面积3.39万平方米,床位张。疫情就是命令,1月24日,医院相关设计方案完成;1月29日,建设已进入病房安装;2日2日上午,医院正式交付。施工周期:6天。

医院

镜头二:公元年6月,隋文帝下诏兴建大兴都城,规划面积84.1平方公里,由建筑家宇文恺主持,按周密规划兴建而成的崭新城市。全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组成,先建宫城,后建皇城,最后建郭城。6月开始兴建,12月基本竣工,次年3月即正式迁入使用。施工周期:9个月。

隋代大兴都城

预制化和装配化的建造模式一直是人们的主要建造方式之一,是人们通过对建筑材料和营造工艺的不断探索,在实践经验积累到一定成熟度后,通过阶段性总结后产生的高效、省材和通用的建造方式。这种建造方式的演进在农业(手工业)时代(下文统称“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展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进入信息时代预制装配建筑又面临一场新的巨变。这一场巨变会向那一个方向发展?首先让我们顺着历史的脉络,简要回顾一下预制装配建筑的发展历程。

1.农业时代

无论在东方和西方,作坊预制和现场装配的建造形式在农业时代的人们建造活动中,都被作为一种成熟、高效的模式被广泛采用。

木结构装配式建筑在古代中国及其周边国家如日本及朝鲜具有悠久的历史。工匠们很早就通过通用“模数”和“则例”来系统地规范区域性乃至全国性的营造方式。比如在流传下来的宋代《营造法式》和清代的《工部营造则列》中就分别以斗拱构造中的“材、契”和“斗口”为整个建筑营造尺度的基本单位。中国独具特色的“大一统”体制,无疑也是造成建筑的“原始范式”在全国范围内的一贯性和统一性的重要原因。正如林徽因在《清式营造则例》中阐释的,“由民舍以至宫殿,均有若干单个独立的建筑集合而成…均始终保留着三个基本的要素:台基部分,柱梁或木造部分,屋顶部分。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木结构梁柱体系两千年来,“在制度、权衡、大小上,虽有不同,但其基本的观念和形体,却是始终一贯的。”

中国建筑的秩序梁思成绘制

从模数和则例的“营造系统”逐步扩展到“院落”为基本单元以,构建起街道乃至“城镇系统”。在营造系统中,按照以通用模数尺度和工法则例在工坊中加工的预制件被运输到工地迅速安装;以同样的逻辑,不同等级和制式的院落可以迅速“组装”成一个街区甚至一个城镇。

“院落”基本单元

除了我们上文提到的隋代大兴城,宇文恺还为隋炀帝杨广在洛阳故都附近建造新城,作为东京。从大业元年(公元年)3月到大业二年1月,又一座在短时间内经周密规划、设计、建造的大型城市宣告完工。其营建过程前后仅历十个月。没有成熟的营造系统和规划系统,以及大规模的预制和全面开花的现场安装的完备的建筑体系,这样的建造速度是不可想象的。

隋代东都

规模宏大的明代紫禁城从年正式动工到年竣工,真正建造到完工只花了3年时间,而在此之前,为了在全国范围内采集合格的木材竟花了11年之久。可以说中国是世界范围内预制、装配木结构建筑的发源地和大规模实践的最重要的地区之一。

北京紫禁城

西方的装配式建筑传统可以追溯到两河流域和古埃及。比如在金字塔建造中,人们在埃及北方山区开采巨石,就地加工成“预制件”,然后在尼罗河顺流而下,到下游的陵寝基地“组装”起来。

古埃及金字塔

两河流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高超的石作技艺不断丰富着西方石作工坊的“预制安装词典”,公元前27年由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所著的《建筑十书》对古希腊建筑制式与数及人体的完美尺度之间的关系做了详细的解释,当《建筑十书》在文艺复兴时期被重新挖掘出来后,就一直被西方建筑界作为金科玉律,其影响一直延伸至二十世纪。在建造方式上,大量采用预制部件建造传统,穿越了漫长的中世纪,造就了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辉煌,也造就了不断迭代的建筑风格。

达芬奇绘制的维特鲁威人

虽然西方农业时代建筑经典大都以石材为主要材料,这些建筑大都为公共建筑,如陵墓、教堂、宫殿、堡垒等;而木结构在民间也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传布。比如在中世纪的德意志地区,木结构就十分盛行,这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木材资源丰富有很大关系。黑森林的木框架结构成为德国广为人知的建筑风格,德国现在还有不少保留完好的此种风格的中世纪小镇。而大木作行会至今在德国建筑界拥有强大的影响力。

德国传统小镇

2.工业时代

工业时代为预制装配建筑开启了新的篇章。标准化、新材料、新工艺、机械化带来对传统手工业建造方式的巨大挑战,打破了传统工匠行会的职业保护,并夺走很多手工艺工匠的工作机会。百年来,建筑工业化进程波澜壮阔,人们从20世纪初对“工业时代”的向往和欢呼,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战后的经济腾飞的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历史,到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现代主义建筑“千篇一律“的贫乏和荒芜,发出”现代建筑已死“的质疑和呼喊。如果我们能从其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或许会对未来预制化、装配化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制定有所启迪。中国真正的工业化进程是在年改革开放后的的四十年间完成的,人们看到了工业化给人们的物质生活带来的巨大进步,但也看到了“千城一面”、传统建筑文化损毁的问题。中国建筑界还没来得及完成对“中国城市化运动”的得失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当今科技和社会却已经从工业时代走向了信息时代。

首先我们从三个现代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和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在工业时代的建筑道路和其影响,可以窥见工业化对我们的建筑和城市的重塑及其成败。

勒,柯布西耶(LeCorbusier)-

年,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发出宣言,"不搞(新)建筑就要革命,一个伟大的时代刚刚开始,那些风格都是欺骗",他曾是建筑界最激进的要涤荡一切臭烘烘的旧世界的旗手。他说:"为了完善,必须建立标准,住宅将是居住的机器",继而提出现代建筑的五原则,模度理论(Modul),积极参与雅典宪章,完成了包括光辉城市在内的许多标准化、完美化的规划和建筑设计,但他的规划设计大都没有得以实现。也许在巴西的新首都巴西利亚的规划建设中,通过他的学生尼迈耶,他的主张才得到了最彻底的实现。然而这座规划极为“理性的”巴西新都却被证明是一个不适合居住的地方。为什么?没有人味儿!

理性的巴西利亚

柯布西耶留给世人的最后绝唱却显示出他绘画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极为感性的一面,一座极具表现力的建筑雕塑:朗香教堂。没有任何标准化的预制部件,却成为永久的精神场所。

感性的朗香教堂

柯布可能没有料到,在他去世30年后,中国开始了史无前例的“造城运动“中采用的主要结构形式就是他在年提出的:混泥土柱梁板结构再加上“内外两张皮”:即内装修和外立面。

DOMINO建筑体系

百年后,这种“梁板柱”的建造形式在现代主义外衣下,从一种当时进步的结构形式渐渐蜕变成一种新的建筑表皮装饰运动的底色。

密斯,凡,德罗(MiesvanderRohe)-

如果说柯布最喜爱的建筑材料是混凝土,那密斯的最爱则是钢和玻璃。少就是多(Lessismore)是密斯最为人熟知的建筑名言。但可能在一种实用主义有意无意的“曲解下”,无数钢和玻璃建构的方盒子建筑被生产出来,毫无个性、千篇一律。所以美国建筑理论家文丘里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少就是无聊(Lessisbore)是对玻璃方盒子建筑的一种激进反弹。

虽然密斯在理论上反对装饰,但在他自己的作品却以严苛的细节、华丽昂贵的材料和严格的室内布局定位著称,建筑空间本身就是艺术品。在这样的严格的空间艺术品内,要的就是精挑细选的“少”,而拒绝任何影响效果的“多”,比如女医生的窗帘。这种建筑可以是被朝拜的神殿,却不屑成为一座普通的住宅。

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House),伊利诺伊州,(年-年)

密斯的理论从抽象理性秩序,反对物象的具象传达和形式主义,在现实中慢慢衍化成为一种新的、实用主义的陈词滥调,最后变成一种新的形式主义教条。少就是多也从哲学神坛上走了下来,化身为当今豪奢的极简主义风格。柯布大大促进了钢筋混凝土的工业化,密斯也成为钢和玻璃盒子的国际式建筑的鼻祖。

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

“标准化产品将是(未来)社会的需求”是另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Gropius)的信念。相对于柯布和密斯两位大师,格罗皮乌斯的建筑显得更加“功能主义”和“去个人风格化”。他一直致力于低标准住宅的研究,大力提倡标准化的大工业生产。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德国,一战过后百废待兴。刚成立不久的德国包豪斯学院要在德绍自建校舍。为了快速建造,时任校长格罗皮乌斯和师生们发展出了一种“包豪斯”风格的预制房。这种预制房所追求的目标是:批量化、标准化的生产;在功能性和建筑美学上达到完美结合。格罗皮乌斯对新的预制建筑十分看好,甚至在卸任包豪斯校长以后,与Hirsch公司合作,研发生产预制房屋。在他到美国以后的年代,他也与建筑师瓦克斯曼合作成立预制厂,发展出了通用镶板系统(GeneralPanelSystem)。

然而在社会功能不再明确的当今时代,功能主义却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日益复杂的用户需求与场所差别,当代社会关切以及可持续发展,已要求当代的建筑实践,不可以再为了单一的效能而追求无差异的标准化。许多功能正在迅速消失和迭代,人们一度以为永久不变的东西突然不在被当今社会需要了。每座建筑从建成起都面临着被抛弃或被改造的命运。一座建筑既可以是厂房仓库、也可以是咖啡馆饭店、还可以是办公室和剧院;既可以是展览馆、也可以是体育馆、医院;作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坚实的堡垒的功能主义也陷落了!

展览馆、体育馆、医院...

从几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历程和理论主张的落地来看,现实往往比完美的理论复杂和多变许多。从理论出发的教条主义大跃进最终却造成了和大师们的初衷相反的结果。赖特曾尖刻地评论道:“这些包豪斯建筑师(指密斯)从极权主义的德国跑出来到美国,以一种特有的热情来推崇他们艺术上的集权主义。为什么我要反对国际式呢?因为它在文明的意义上是要趋向简单化。”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FrankLloydWright)

工业时代的预制装配建筑也走过了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快速、大量、廉价、单一。以前苏联的大板楼为典型,是匮乏时代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产物。第二阶段:构件尺寸、造型、性能(复合墙板)进一步丰富优化,更注重美学、结构、功能、经济的统一性;第三阶段:未来的信息时代,预制装配建筑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国的装配式发展较快,预制装配的建造方式在强制性政策的引导下全面铺开,效率在惊人,催生出巨大的产能。目前我国的预制装配体系还处于工业时代第二阶段的初期,虽然效率极高,但还是以大批量和标准化作为基础的。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造城运动也吸引了众多全世界建筑精英的到来。由于中国在传统建筑文化被百年以来的多次文化运动打翻和贬损,长期未能形成自身的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大基建时期的中国就成了各种建筑理论和流派的的大舞台。我们四十年造城运动在近几年稍稍冷却下来,建筑和规划在信息时代的道路该怎么选择,现在是应该冷静思考的时间了。许多失败的案例,如巴西利亚、前苏联大批大板楼、美国锈带之都底特律凋敝的市中心、以及中国新建的许多鬼城在时刻提醒着我们,拿着越来越大的锤子(产能)满世界找钉子(需求)是多么危险。在预制装配混凝土PC工厂雨后春笋般全面铺开的现在,我们必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

PC预制装配

3.信息时代

信息时代和工业时代相比,人们对机器的认识有什么不同,需求有什么变化吗?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先回到百年前工业化之初:当时,欧美的许多设计和艺术界人士不堪忍受粗制滥造的工业产品,发起了工艺美术运动、青春风格运动(Jungendstil)和美国的艺术装饰运动(Art-deco),追求一种新的手工产品的复苏。但手工产品虽然拥有个性,但在数量和规模上却还是和实际需求有着较大的距离。其后的德制联盟(DeutscherWerkbund)和包豪斯学院把艺术、工业、手工艺结合;综合各种艺术设计,完善艺术、工业设计和手工艺作为自己的纲领,力图打破机器和手工的壁垒。但在随后真实的历史进程中,标准化、大批量的工业产品还是成为了整个工业时代的主旋律,在现实中优先性价比和功能需求,传统手工艺还是举步维艰。今天当我们步入“信息时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又一次兴起手工艺热潮,人们不再满足于标准化工业产品,而追求个性和自然,与百年前的情形并无二致。个性化和规模化的矛盾,这个一百年来一直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何在信息时代来临之际破解?在建筑领域巨大的产能面临的却是巨大的不确定性,建筑未来的目标又是什么?让我们看看以下两种不同的可能性。

可能性一:“算法的美好蓝图”

近年来工业4.0、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一个热点话题,不少观点把“万物互联”看作是是人类走向大同的终极目标。我们把这个观点以一种极端的形式讨论一下,看看这种“极端”是否是你想象的未来。

首先工业4.0以智能化、定制化替代工业时代的标准化、规模化是这一次工业升级的目标。所谓智能化就是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需求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而定制化就是产品是独一份儿,就像一个裁缝为你量身定制一件衣服一样。智能时代的目标是机器能像人一样智能地满足你的各种需求。你可能对智能机器代替人有一些担心和不适,但这正是这次新的工业革命给我们的未来描画的美好蓝图:首先物联网技术把你和所有其他人作为个体联系到一个巨大的数据网络中,个人的生活数据无时无刻不被记录,而大数据技术不但能储存这些数据,而且人工智能技术(AI)能有效处理这些数据,这就是所谓的智能云的概念。当整个世界都被智能云储存和计算的时候,每个个体就成为一个个数据终端。

全球瞩目的历史学家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YuvalNoahHarari),在他的著作《未来简》史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算法统治世界终极解决方案。人只不过是算法的总合,只要新的算法出现,“人”作为物种的历史使命就完成了。这像极了20年前的一部电影《黑客帝国》所描绘的场景。大多数人都安逸地成为了人虫终端,世界被少数超人设定的算法运转着。在智能云中所有的需求和供给都可以被完美匹配,智能云比任何人都更“懂你”。云甚至能预测时尚流行趋势,推荐品味,给你量身定制一切。而在供给端,新的超级机器人会比人类工匠更快更好地生产一切产品。在智能云这个老大哥(BigBrother)的注视下,每个渺小的个体都成为消费和被消费的对象。

人虫终端,电影《黑客帝国》

工业时代特征是机器生产,机器只能加工几何形状,因此几何形式美就成为机器美学的基础。在信息时代,算法主义建筑将把机器美学发展到极致,空间和表皮成为机器的几何洛可可的秀场。借助现代电脑到工业机器人的数字化加工手段(CAD-CAM),实现任何形状都不在话下,建筑仿佛摆脱了千百年来地球引力和自然材料限制,以夸张热辣的几何空间和表皮形态抓取人们的眼球。扎哈·哈迪德(ZahaHadid)从早期的至上主义转向算法主义,在她晚期有不少算法主义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她摒弃自然,在她的机器建筑雕塑四周是寸草不生的,所谓人可以超越自然。但她的晚期作品却遗憾地丧失了早期作品的多样性和灵性。

算法主义为了无限制地刺激几何造型和摆脱自然材料的限制,三维打印、人工合成新材料,也是未来这个维度上发展的必然路径。建筑师们将在初级阶段将成为机器的终端,进而最终完全把设计权交给人工智能。如果AI算法最终将统治世界,那建筑师职业将会和围棋手、医生、律师等许多职业一样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AI战胜人类

作为渺小的“人虫终端“,你会不会对面对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组成的“超级灭霸”感到不寒而栗?对,正是这种“不寒而栗”可能是人类不会毫无反思地按照“算法的美好蓝图“所规定的路径“一往无前”的原因。在赫拉利的《未来简史》中,人毫无自由意志可言,是一种追逐自身利益和幸福快乐的“理性机器”,当外部的算法比人强,人就应该“理智地”听外部算法的。但世界叙事可能比赫拉利这个故事更宏大,至少不能排除还有终级理性世界的反抗者和黑客。而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也许是一种救赎的希望。

比“云”大的是“自然”

在过去的年中,人类经济增长是个极为缓慢的过程,公元后的年总共增长了3倍;到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从年到年的多年中增长了10倍;从年开始到现在的70年,也就是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开始,又增长了10多倍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增长、扩张、垄断是我们时代最熟悉的字眼。但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呢?

年澳洲山火已经燃烧数月,2月开始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日前芬兰科学家在《生物保护》杂志中撰文警告,目前昆虫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大约50万种昆虫正濒临灭绝。上一次大规模昆虫灭绝还是在万年前的白垩纪的恐龙时代。在地球存在的万种昆虫自年前工业时代的“高速列车”开动以来,5%—10%的昆虫物种已经灭绝,。昆虫除了为植物和农作物授粉,更是其他物种,比如鸟类和两栖类动物的食物来源。一旦“生物链”中某个环节出现了缺失,影响的会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人类将面临恐龙的命运,而这全是“人祸”所造。

最近由周迅、汤唯、葛优、姜文配音的短片《对不起,大自然不需要人类》在朋友圈刷屏,其中有一段话特别发人深省:

没有健康的大自然,人类将走向灭亡,道理就这么简单。至于我有没有人类,不是很有所谓。

世界是怎么了?这是天灾还是人祸?片面的线性思维让人类无休止的攫取和占有,但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在哪里呢?

燃烧了数月的澳洲山火

更高、更快、更强是建筑行业在工业时代的线性追求,但如今,当建筑已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速度和跨度后,再无止境地增加这些变量,其边际效用只会越来越少。工业时代,人们片面迷信科技的进步所带来的物质文明,而没有充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zrzy/2109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