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旅游景点 >> 中国企业凭什么花大钱还要饿肚子
题图|视觉中国
中国,从经济体的意义上来说,是一个优势与弱点都极其鲜明的制造大国。
中国创下了人类史上最迅速的制造业强国奇迹,并且又领先了全球其它以制造业闻名的发达国家一大截。年,中国GDP占到了全世界的17%,而构成GDP的最坚实后盾,就是中国制造业,其比重占到了全世界制造业的近30%——
中美日德的制造业增加值对比,数源世界银行
但与此同时,世界上也很少有哪个超级大国是如此高度依赖外部资源输入的。不止是能够喂饱中国人的大豆和肉,确保中国制造能够健康产出、能够给中国千行百业“喂上饭”的石油、钢铁、天然气、煤炭们……也都同样极其依赖进口。
数据来自艾瑞咨询
究其原因,除了中国制造业发展迅速,胃口奇大之外,就是因为资源禀赋的特点所决定,中国天然缺乏这些现代工业文明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数据来自艾瑞咨询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大宗商品”又不是我日常使用的东西,对我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大宗商品虽然往往不直接服务于普通消费者,但却是构成普通人生活中各类产品的原材料,如果大宗商品供应不足,则下游的千行百业则必将涨价甚至断供——
如今年4月时,新华网曾报道——
“(大宗商品)涨价的影响也正沿着产业链逐步传导。
影响面最大的当属家电行业。国内一家电龙头企业负责人指出,家电原材料成本占比超过六成,对铜、铝、钢材、塑料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量大。
从去年底开始,家电行业已集体宣布涨价。今年一季度,多家龙头企业再次提价,如就在3月,美的宣布冰箱价格上调10%至15%;昕诺飞旗下“飞利浦”品牌产品零售价上浮5%至17%;欧司朗LED驱动电源上涨5%,电感镇流器上涨10%;德力西、正泰电器等家用电器龙头企业也跟随涨价。”
一边是中国制造蓬勃日上的势头,一边是大宗商品原材料不足的致命要害。这双重因素的作用下,不难想象,中国企业对这些大宗商品是多么资源饥渴,在这种集体慌忙“觅食”的过程中,种种交学费甚至不堪回首的经历也就再所难免了。
年,澳洲矿业巨头力拓的驻上海首席代表胡士泰被逮捕,是当年的大事件。
他在和中国钢铁企业进行价格谈判时,利用了中国钢铁企业各自为阵的局面,和中国钢企急于争抢铁矿石进口资源的心理,从中国钢企收取商业贿赂,保证给这些钢企供货,经过法院审理查明收受人民币贿赂万余元。
同时,他又获取了大量中国钢铁企业的商业机密,造成力拓在和中国钢企价格谈判时,处于绝对有利的位置,严重的损害了中国钢铁企业的利益,给中国企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其中仅年中国20余家企业多支出预付款10.18亿元,仅下半年的利息损失即达人民币.3万余元。
而中国科技的掌上明珠——华为,也同样被供应链绊过跟头。
年时,华为的净利润近乎出现了零增长,当年华为的净利润为.52亿人民币,比起年的.1亿人民币仅仅增长了0.4%左右,这对于华为来说,是非常罕见的情况。
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华为需要大量采购韩国的手机存储元件,从年的大约亿元增长到了年的亿元,出现了%以上的超常规增长,远远超过了消费者业务营收大约36%的增速,大量的利润被侵蚀掉了。
而面对韩国厂商的涨价大潮,华为的供应链缺乏预判和金融对冲措施,导致了巨额损失,甚至拖了全集团的利润后腿。
从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无论是对大宗商品上游货源供应的控制,还是利用金融和预判等手段化解价格波动的危机,都是中国企业急缺和待补的能力。
就在上个月海关部署刚刚发布的数据表明:上半年,中国进口铁矿砂5.61亿吨,增加2.6%;天然气.9万吨,增加23.8%;大豆.5万吨,增加8.7%;玉米.2万吨,增加.5%;小麦.8万吨,增加60.1%。
可以说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继年后依然大涨不止,而根据6月发布的数据表明,这些进口大宗商品中,铁矿砂、原油、大豆、塑料、成品油、钢材、铜材、集成电路……都是“量价齐升”,不仅胃口越来越大,买单的价格也越来越高。
当然,在海外视角中,是这样评价中国在年购买了创纪录的原油、铜、铁矿石和煤炭的,路透社说:“凸显在全球疫情有可能摧毁需求的一年中,这个全球自然资源最大购买国对于保持大宗商品市场的繁荣是何等重要。”
如果没有饭吃,再好的中国制造也没有戏唱。而如果为了吃饱要花更大的价钱,中国企业则势必将失去最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
为中国企业“搞后勤”的世界强
8月2日,年财富世界强榜单揭晓。中国大陆(含香港)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二年居首,达到家,比上一年增加11家,比美国多出13家。
《财富》称:“虽然年新冠疫情带来了企业经营困难,但是上榜中国公司的平均销售收入和平均利润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同时,由于从疫情中较快恢复,进入年排行榜的中国公司不仅数量上的优势扩大,而且企业经营状况在横向对比中也有提升。
中国有效地遏制新冠疫情,使得企业迅速恢复和扩大生产,中国企业的国外订单增加导致对外贸易的扩大。年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全年进出口规模均创历史新高。国际贸易的增长推动了中国公司经营的恢复和稳定发展。”
可能很多人只是觉得这是《财富》对中国企业说的恭维语和场面话,但如果你知道今年的世界强榜单有多么“哀鸿遍野”就明白,中国企业是多么一枝独秀:
今年所有上榜公司的净利润总和为1.6万亿美元,同比大幅下降20%,是年以来最大跌幅。年成为世界强需要有亿美元销售收入,而今年只需要亿。
同时,去年的世界强中,有45家跌出了今年的榜单,高达全榜的9%,远高于历年平均数。可以想象,有多少全球顶级企业,在过去一年间遭受了巨大挫折。
而中国的世界强企业,不仅在平均利润、销售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上都超出全球平均水平,在整体数量的增长上,更是不遑多让:自年《财富》世界强排行榜发布27年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如此迅速地增加在排行榜中的数量。
年以来进入《财富》世界强的中国大陆(包括香港)企业数量
而就在这动荡的时局中,作为“国际贸易推动增长”的代表,一家位于中国广州的企业,已经连续第四年进入世界强榜单。而这家企业所提供的主要价值,就是如上文所述——给中国企业当后勤“供饭”。
雪松控股,一个在普通消费群体中不是那么熟知的名字,但却是广大中国企业近20年来不可或缺的战友。
其实,相比与已经四次入围,显得不那么稀奇的世界强,雪松在年底获得的另外一个奖项,却更令人信服——在年11月底的中国城市运营与发展峰会上,雪松大宗商品供应链集团凭借近20年零违约率的良好口碑,尤其是在疫情期间全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努力和贡献,获得了“年度诚信力企业”大奖。
不熟悉大宗,尤其是中国大宗行业的人可能体会不到,“20年零违约”这简单几个字,背后的分量有多沉。
大宗商品的价格始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汇率波动、法律法规及政策变化、国际事件、产业链事故、金融投机活动等。这些突发事件常常直接影响企业利润,甚至于生死存亡: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铜价半年跌了近70%,一家广州的铜矿贸易大型企业,其从南美进口、满载铜矿的货船还在太平洋上,公司就已破产。
而且,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较大且难以预测,业内存在虚假交易、仓单质押骗贷等行为,涉及融资的相关协议、凭证、物权等时常有法律风险。这种种不确定性因素都会导致诚信这个经商最基本的原则,在大宗行业变得格外重要又非常珍稀。
大宗商品常常受外因波动,数据来自艾瑞咨询
然而,即使在疫情最严峻的时期,雪松也经受住了疫情、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以及上游供应商停产、采购渠道收紧的重重考验,充分发挥雪松对于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能力,持续为客户及时供应大宗商品原料,超额完成约定数量。确保客户“不断粮、不减产”。
甚至有客户在给雪松的感谢信中称,“面对现阶段的困难境况,贵司为我司不遗余力所做的努力,真正体现了一个大企业的担当。我司承诺,所有支持与帮助,均将成为以后长期合作的坚实基石。”
之所以雪松能够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便是对海外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合能力。目前,雪松已实现有色、黑色、化工、能源等大宗商品品种的全覆盖,并在全球范围内拥有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
年,雪松在冬季达沃斯现场签约收购全球钢贸巨头斯坦科。总部位于英国的斯坦科公司曾是全球最大的钢贸商之一,在被雪松全资并购后,其在中国的业务量快速增长。
而在新加坡,雪松早已布局多年,并以新加坡为桥梁积极融入全球市场。目前,雪松在新加坡有多家供应链业务子公司,其中总部位于新加坡的Integra是全球知名的石油化工供应链公司,自年加入雪松控股后,其在亚洲和中国石化市场取得飞速发展。
时机就是这样微妙,雪松的海外布局很快就迎来了实战检验:当新冠疫情下,全球供应链持续面临重大冲击,又逢逆全球化势力抬头时,中国企业遍布全球的海外供应链网络,成为了维护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的一道防火屏障,具备向外防护和向内输血的双重价值。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中国企业的海外供应链布局,此前多为央企国企出手,而主要品类也都集中在石油和农产品领域。比如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粮等巨头。
而在金属矿产领域的国家队实力相对较弱,铜铁铅锌四大矿产,由于不像其他领域那样存在绝对控制力,也成为了中国企业损失的重灾区,其中尤以铁矿石为甚,由于并购经验、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判断、国际法律等各方面的不足,中国企业交了高额的学费。
而雪松凭借多年累积的国际网络及成熟的全球采购能力,积极开发巴西、俄罗斯等国的生铁资源,在年为宝钢、鞍钢、沙钢、南钢等国内钢企提供成本优化的原料供应方案,缓解了因疫情和全球经济形势对钢铁企业带来的市场压力。
此外,中国大宗商品相关企业,此前大多只专注在一个领域,很少有像嘉能可等世界大宗商品霸主一样,横跨全领域提供供应链服务。而且,国家队们更偏重于对上游油气田,农产品产地和矿山的控制,确保上游的供应,但是缺乏对下游的成千上万家以大宗商品为输入量的中小企业的专业服务能力。
也就是说,在时代需求越来越紧迫(疫情+逆全球化+大宗商品齐涨)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更是迫切需要补上全品类大宗供应链这一课。
让更多中国企业吃饱吃好
在中国的经济舆论场上,人们最常讨论的话题,往往是“科技卡脖子”,或者是如《财富》所言“中国制造在西方的商场里,德日制造在中国的工厂里,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随之,媒体对华为等钻研科技树的“国之重器”也更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lyjd/2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