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旅游景点 >> 从上帝之城到精英部队,巴西式暴力
在世界影坛上,巴西电影算是小众,但近20年来,从《中央车站》()到《上帝之城》(),再到《精英部队》系列(、),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剖析、血脉偾张的暴力场面,巴西电影的大胆写实风格一次次令世界震惊。
《上帝之城》电影海报
《上帝之城》作为一部外语片获得了第76届奥斯卡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4项提名,《精英部队》荣获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精英部队2》打破了多国的票房记录,实现了“破圈”,很多普通观众对巴西电影的了解大多来源于这几部作品。
《精英部队1》电影海报
拉丁美洲的电影在观众的印象中多是“小而美”,但巴西的艺术家们很早就从本国文化与历史的独特性出发,让“现实主义”成为电影创作的一张名片。因此巴西电影作为南美电影群体中特立独行的一支,在多年的实验中走出了一条新路:独特的暴力美学。不同于香港和好莱坞,巴西式暴力美学没有“白鸽”、也没有风衣墨镜、更没有强行植入的价值观,是一种紧贴于现实、拷问现实,又体现民族文化特征的电影探索。
01巴西式暴力美学=第一人称跳跃叙事+环形结构+桑巴式剪辑《上帝之城》和《精英部队》系列虽然是不同团队制作且相隔数年,但主题和技法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三部片子分别从黑帮分子、警察、政客三个不同的视角对里约热内卢这座城市进行了全景展现。第一人称跳跃叙事、环形结构和“桑巴式”剪辑成为了三部电影的独特标志和制胜法宝。
第一人称的叙事魅力。《上帝之城》通过主人公阿炮的第一人称视角,描绘了里约热内卢一个名为“上帝之城”的贫民窟的一段往事。整部电影近百分之九十的内容属于阿炮的回忆,导演将大量人物和事件紧凑、巧妙地安排在阿炮的叙述之中,形成故事的层层嵌入。《精英部队》同样以主角纳西门托上尉的叙述视角展开故事,大量的闪回运用、突然的插叙、倒叙使影片的时间顺序看上去显得杂乱,但在有限的时间内展示了各种人物和事件,建立起了比传统叙事更广阔的社会场景。导演的意图不是刻画个人,而是给一座城、一个国做“素描”。
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是一种冒险,因为第一人称叙事因为个人局限带有很多主观色彩,让观众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因此大部分电影选用第三人称视角体现客观状态。但这三部影片反其道而行之,有意强化了受局限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通过第一主角讲述故事,不断利用旁白来引导观众,以此获得一种特殊的客观和真实,正如《上帝之城》的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所说:“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让现实在影片中浮现出来”。
环形结构营造独特影片气质。三部电影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建立了多角度叙事的方式,一首一尾虽然在时间维度上是影片中“现在”的事件,但叙事角度却不一样。比如《上帝之城》中,小霸王带着手下与路过的警察之间形成了僵持的局面,男主角阿炮和一只鸡碰巧夹在了中间,镜头通过围绕阿炮的环拍完成转场,故事随之切换到小时候的阿炮。而《精英部队2》则在开场就展示了纳西门托在路上被黑警袭击的激烈场面,然后采用倒叙方式叙述为何会发生这种状况,在电影的后半段接入到开场的故事,完成了叙事的闭环,这样的叙事结构为电影添加了许多悬疑感和故事张力,同时也演化出更多类似的时空转化的手法,形成了很独特的影片气质,让观众印象深刻。
“桑巴式”剪辑带来视觉冲击。三部电影的剪辑如同桑巴舞一样充满激情和活力,黑帮之间的争斗、黑帮与警察的的枪战,都用了许多的快镜剪切。山坡上、街巷中、楼道里,手持摄像让观众跟随人物奔跑、逃命,MTV式镜头的高速闪现,突然定格的特效画面,给人造成一种强烈、震撼的视觉冲击。《上帝之城》的结尾,小霸王被一群小屁孩当街射杀,布满弹孔的尸体通过一个巧妙的转场,变成了报纸上的头版图片,这个没有任何褒贬、煽情的画面,把导演的意图冷冷的传递给观众,让人看得后背发凉。
02上帝之城没有上帝,通过暴力表达悲天悯人的情怀,具有更广泛的批判性“上帝花六天创造世界,然后在第七天创造了里约热内卢”——巴西谚语
对于里约热内卢这座“上帝之城”来说,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上帝,在这里,暴力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命是一种赌博。《上帝之城》和《精英部队》如同一个广角镜,把冲突和变化都吸纳入对巴西社会的探讨中,让观众感受到上帝之城是被上帝遗弃的城市,它真正缺失的是法律、秩序和道德。
●法律困境:没有约束的暴力彻底瓦解人性
巴西政府于上世纪60年代为贫民建造了不少集中居所,出发点或许是好的,但实际结果却是把贫穷的黑人圈起来,让贫民远离富人区,最后演变成了局部的种族隔离。在暴力中求生存是每一个出生在上帝之城的孩子受到的教育,不到10岁的孩子可以一边举枪杀人一边还露出微笑,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学会了贩毒和倒卖枪支、加入帮会、成为老大,这是贫民窟孩子的生存之道。从小豆子到小霸王,观众看到的不只是一个黑帮首领的崛起和一个帮派的强大,而是一种暴力的世代更替。
猖獗的犯罪只是表象,其背后有着腐败、贫富差距、社会转型等一系列原因,其中的关键还是因为法律的缺失,并不是没有法律,而是因为政府的懒政和腐败让有法难依。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巴西繁华都市中居然存在这样一个处于原始生态的地方,真是无比讽刺。
●秩序困境:以暴制暴只能维持表面的秩序,后果是制造更深层的混乱
《精英部队》在《上帝之城》的基础上,探讨了一个问题:既然内部调节秩序无法完成,那通过国家机器以暴制暴有没有用?答案是短期有效,但是以暴制暴只能维持表明的秩序,如果执行政策的人腐化堕落,那结果还会更糟糕。
纳西门托领导的精英警察小组BOPE,是一个看似独立于体制之外的武装力量,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无关正义,通过子弹和鲜血维系秩序平衡。纳西门托和马提亚斯是唐吉坷德式的人物,他们对正义和秩序的理解还是太过于狭隘了,在《精英部队2》中,纳西门托得到提拔、马提亚斯被解职,两个小小的手段就可以让这支精英部队被肢解和渗透,腐败警察建立起了一个小王国,变成了黑暗的另一极。可以说,单纯的以暴制暴只能造成无止境的循环,犯罪不可能从这个世界上绝迹,警察只是制度的执行者,从来不是上帝之城的救星和希望。
●道德困境:所谓救赎只是一种道德博弈
电影中的善恶分界线模糊,导演所要展示的并不是善恶之间的对抗,而是程度不等的善恶之间的博弈。
在《上帝之城》中,阿炮这个人物的设计耐人寻味。他与少年三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不加入黑帮并不是厌恶暴力,只是单纯的因为他生性胆小、怯懦。他梦想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在拍下小霸王的独家照片后又不敢公布,报社编辑未经阿炮的许可便将照片登出,意外使阿炮名声大噪,这时他又开始害怕了。很多人把阿炮这个人物看作是救赎的象征,但是其实他从来没有反对暴力的意识,他更多的是注重自身的利益。《精英部队2》中左翼学者弗加多提出激进的反暴力口号,目的也不简单,在媒体上获得大量曝光从而帮助他赢得选举,也是重要原因。电视台等媒体作为第四权力,也未能有意识地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影片中新闻记者更多时候只会满足大众的猎奇心态,甚至有意地利用警匪之间的对峙,提高收视率谋取利益。
三部电影并没有局限于对一些具体现实问题的批评,而是将社会的诸多层面进行思考和提炼,这种批判性让它们在思想深度上远远超越一般的警匪或者黑帮电影。
03从政治、宗教、文化三个维度来剖析上帝之城的暴力和混乱根源有人会说电影叙述的内容会不会夸大了事实,以偏概全呢?其实现实比电影更加冷酷,来看几组数据:近一个世纪,里约热内卢的贫民窟数量从年的26个发展为年的个。据里约州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年拥有万人口的里约热内卢州共有人被杀身亡,比上年提升了11%。在年举办奥运会后,里约热内卢并没有什么改变,依然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城市之一。
上帝之城的暴力顽疾到底为何如此难以根治呢?简要从政治、宗教、文化三个方面来分析。
追究造成这一现状的祸首,巴西政府当局首先难辞其咎。《精英部队2》就很精辟的指出,万恶之源是体制。体制外的毒贩根本抵挡不住精英部队BOPE的攻击,但是体制内的毒瘤:各党派的利益争斗、中央政府对各州的实际控制力有限、联邦议员过大的权力、复杂而腐败的军警系统等等才是根源。执政党和在野党争相拉拢毒贩控制的社区选票,可以拿社区平民的安全和利益做交换,腐败政客们通过操纵贫民窟的选举胜选。
在电影中,里约州州长、安全局秘书长、当红电视主播兼议员、警察局长,这些人共同构筑了一条罪恶的利益链,搜刮钱财的警察为政客提供竞选资金,政客则为他们提供保护伞,因此出现了一个非常魔幻的状况:上层既希望打击贩毒集团来增加竞选资本,又不希望毒贩被消灭,因为当毒品市场不存在了,上层、议员和警察自然也没了中饱私囊的机会,也失去了展示政绩的地方。男主角纳西门托最后终于发现自己陷入了无解的死局,就算自己进入再高的阶层,光靠个人的力量和理想无法改变现状,这需要一场更深远、更广泛的社会变革。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宗教是人类精神之梦。”宗教是精神宣泄的另一条出路,巴西是个天主教国家,有73%的民众是天主教徒。但是近几十年来,天主教教义受到了底层民众的严重质疑,年轻人和贫苦人群很多不上教堂。千禧年成长起来的巴西年青一代所主张的价值观与天主教教义相去甚远,宗教在现实生活中何去何从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上帝之城》中,“少年三侠”活跃的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教会还是一个可以让穷人栖息的场所。但是到了《精英部队》中,教会沦为了彻底的配角,甚至成为了洗钱的工具。巴西在工业化和旧传统之间日趋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宗教作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作用越来越微弱,这正是社会失序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关于巴西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性格。热情奔放的拉丁民族,有着旺盛而原生态的生命力,上帝之城里的居民是最能代表巴西精神的,无论在多么极端的处境中,都能淡定的跳起桑巴舞、踢起足球,如果用中国人的观点来看巴西人,确实有些“无忧无虑、没心没肺”。这种血液中的文化基因,造就了一种耐受力,使外界带来的恐惧、忧虑等不良情绪无法渗透进来,活得自得其乐,改变现状可能不是那么紧要的选项。
写在最后通过两三部电影去解读一个国家无疑是片面和不可靠的,但是《上帝之城》和《精英部队》作为巴西电影工业沉浮20年之后结出的硕果,让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剖析巴西电影和巴西社会的角度,它们能征服全世界观众的最大因素莫过于“真实”二字。这种带有民族特色的、粗粝的真实感曾经是中国电影扬名世界的法宝,不知道我们的电影人何时能找回来呢?
感谢阅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