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旅游景点 >> 城市更新十大误区UC观察
转载本刊原创文章需支付稿费
详情联系文末邮箱
更新与再生,是城市的天赋。在后奥运和后世博的这十年,城市更新成为中国社会经久不衰的话题。《城市中国》长期关心跟踪城市更新话题,展开过多期专题讨论。年初,在既有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城市中国》查阅过去一年观察、参与、报道过的以“城市更新”为名的事件,最终形成“城市更新年度(文化)事件榜”。年,《城市中国》继续对城市更新的内涵和动态做进一步的梳理总结。本文为《城市中国》在广泛征询学界和业界专家的基础上总结出的当下城市更新十大误区。
误区一:
只讲微观现状,不讲宏观趋势。
目前的城市更新其实除了老旧小区改造以外,更重要的是需要改变城市空间与重构城市发展模型。上一次城市空间全局性的模型改变是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时代,它正与我们当前的城市形态相契合——单一功能的高层住宅,地块外围是道路,根据城市功能区进行分布。
柯布西耶当时正处于城市大发展、经济大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建造技术得到大幅提升的时刻,城市发展模式需要完全颠覆与创新。“光辉城市”的模型不是因柯布西耶个人思想而产生,而是城市发展到了需要创新模型的临界点,是一个必然趋势。
柯布西耶提出的“光辉城市”理念提倡高容积率,自由的交通和丰富的绿色空间,注重功能分区和平等的秩序,巴西利亚的规划设计就基于“光辉城市”的原则。(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现在,城市亦是处于一百年来发展模型重构的节点前夕,虽然大家还没有摸清楚未来城市清晰的愿景,但其实都在往某个方向发展,即智慧和技术在城市发展中扮演越来越突出和独特的角色。如果探索出这套城市发展模型,那城市更新就不是简单地改变小区形态,整个城区的形态都将会改变。当然这个转变不一定必然是物理和视觉上的,比如互联网技术对空间环境带来的影响,很有可能是外在形态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但城市的根本模式已经被彻底颠覆。今天很多的城市更新忽略了大趋势,只着眼于局部,没有未来观。
误区二:
只谈空间改造,不谈资本、盈利模式。
城市更新被普遍当成政府投入、公益或者情怀,是一种投入,而不谈资本。这种情况不可持续,也没有按照今天的城市逻辑发展。城市本身就不是一个行政力量或者公益行为构建起来的事物,它天然的就是利益创造、分享、纠葛的地方,这种地方才会变得更加繁荣。
部分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到如今阶段,有些东西(例如城市更新)需要纯投入、纯公益。然而一旦存在这种逻辑,就会把社会上最大数量的参与主体排除在外,导致城市更新形成不了气候,丧失了其多样性。
以园区逻辑进行的城市更新往往具有明显的逐利性,但这种特性并没有理所当然地移植到当前的讨论语境中。图为温州黎明西路创意园。(摄影/崔国)
误区三:
围绕核心话题,不触及“核心”利益。
探索未来城市模型构建,需要围绕核心话题和核心利益。例如,整治街道立面、街头公园、社区菜园等,是典型的围绕核心话题行动的逻辑。令人沮丧的是,目前很多政府机构、第三方组织在进行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此类改造异常热衷,这并非否定对此类空间改造的价值,但这些都是“锦上添花”,是社区更新的初级形态,不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且长期不触及核心利益,是有问题的。
何为“核心”利益?即能够牵涉居民真正关心的切身利益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通常可以激活、孵化所在城区新的市民网络关系。比如某些城市更新中把社区花园做的很漂亮,也让小朋友参与其中,还涉及到花园承包、看管等活动,但土地归根到底是公家的,对于土地的处理方式不需要经过居民的同意,在整个过程中无法真正让大家开展触及到个人自己利益、价值的讨论。
老城的更新不试图触及核心利益,往往难以对空间形成真正的影响,甚至适得其反。图为厦门沙坡尾。(摄影/崔国)
又比如电梯的安装,反而有可能触及个人利益,其中就需要探索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因为有可能六七楼的住户非常欢迎,但一二楼的住户可能完全不想承担电梯的费用,这首先触及了居民的个人切身利益;同时,需要联络、协调,就可能探索出新的社区治理路径、模式。不难发现,一味地改造空间只会是一种美化行为,多数时候都不触及核心利益,无法形成可持续更新的市民基础机制,而这类核心问题才是为城区附加社会价值的关键。
误区四:
热衷改造“公共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