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粗野主义建筑在社交网络上蹿红,不仅是猎奇

发布时间:2020/10/19 9:44:25   点击数:
白癜风的治疗 http://m.39.net/pf/bdfyy/bdfal/

澎湃新闻记者徐颖编译整理

“粗野主义”(brutalism)出现于上世纪50年代,意思是除水泥混凝土之外没有任何其他装饰。粗野主义建筑体型无一例外地庞大,就像未消除前的俄罗斯方块,或是外星飞碟。天然的反乌托邦场景,像是用巨大的水泥块在告诉世人:没错,针对的就是你。

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吉赛尔图书馆。图片来自《ThisBrutalWorld》,Phaidon于年出版

诞生之后的20年间,粗野主义风靡欧洲、印度、前苏联、北美甚至南美。它们在战后紧张的国际氛围中,传达某种纪念碑式的有力讯号,如今,却频频出现在网红画册和旅游指南里,为新一代摄影师、旅行者所追随。

格鲁吉亚阿布哈兹的公交车站。图克里斯托弗·赫威格

摄影师克里斯托弗·赫威格年起,驾车3万公里,从黑海边一直到哈萨克斯坦草原,走遍13个前苏联国家的个公交车站,拍下那些粗野主义建筑风格的站台建筑,引起了社交网络和媒体的强烈兴趣。《苏维埃公交车站》初版后没多久就再版,连摄影师本人也没料到读者的反馈那么积极。“要不是对这些公交车站痴迷,我可能根本不会去什么亚美尼亚、白俄罗斯、乌克兰、摩尔多瓦或是格鲁吉亚阿布哈兹。”赫威格表示。

亚美尼亚埃奇米阿津的一座公交车站。图克里斯托弗·赫威格

爱沙尼亚Kootsi的一座木制公交车站。图克里斯托弗·赫威格

与欧斯曼男爵营造的奶油色巴黎不同,巴黎东郊有一批建筑,看上去就像城市折叠后的另一面。好莱坞拿它用作反乌托邦电影的拍摄场景,譬如《妙想天开》和《饥饿的游戏》。

劳伦·克洛南塔尔“未来的记忆”系列

“未来的记忆”,是法国摄影师劳伦·克洛南塔尔的拍摄项目,主题就是这批年到年代建起的大型居住小区。这些外型大胆的居民楼,建造之初为了解决巴黎的住宅危机,吸引过不少新移民,今日则在大众视线里被边缘化。劳伦最初对这些大型建筑体现出的野心感兴趣,后来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gjqh/2111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