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国家气候 >> 开放式街区从光辉城市到鲍赞巴克马赛尔新区
其实你在20xx年的北京依然买不起房
堵车家到小区出口越来越远城市的楼盘都长一个样以至找不到家门口...
这些问题却依然会伴随你
我们的居住小区到底给城市带来了什么问题呢
01
“当这个城市的变成了小小方块的组合”
以小杨的住区为例,我们找出了它的总平面。(是真的很容易迷路了)
把整个城市纹理放大来看,大部分居住用地都呈现出封闭的组团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主要问题之一——封闭式街区
北京的城市肌理和伦敦、莫斯科、巴黎相对比,就可以发现北京和莫斯科的路网有明显规划的痕迹,而西欧国家则更多是自然生长而形成的。
事实上,这样自上而下、非自然形成的规划方式的确是我国学习苏联的结果,北京便是苏联在城市建设上的规划试验地。年的北京市区整体规划方案,这环形道路便是模仿莫斯科的城市环线所造。
由于城市的巨大扩张,在原先老旧还没拆掉清朝城墙时的北京旧城之外,巨大块的郊区规划用地(黄色区域)被标示在这方案之上。尚不知如何规划的北京,也在用这种近乎幻想式的方式对城市进行一番现代化的开发。
这每一个巨大块的用地之中,遵从着光辉城市所描述的汽车至上主义,每一个街区之间都必须要用汽车才能够抵达的方式所连接。所有人在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代,住在被分配的房子板楼或是塔楼之中。若以北京市学院路为例,进入八十年代之后,大家便住进了塔院小区,明光村小区等等封闭式的社区之中。
机关单位大院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单位制城市居住社区——“机关单位大院”,便是一种主流的封闭式居住形式。
这样的单位大院用围墙封闭,形成一个微缩型的小城市,也逐渐影响了人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即使到了今天,这种封闭的居住模式依然是新建社区的标准形式和传统社区的改造模板。
种种模式和特点,不由让我们联想到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
02
“光辉城市的重现”
通过城市肌理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北京的路网真的太稀疏了,正如《光辉城市》里所构建的一般。
那么,光辉城市具体是什么呢?我们能否从光辉城市的理论和实践中找到未来的发展方向或吸取一些教训呢?
请往下看柯布西耶的城市使用说明书↓
秩序效率节约集体绿色
按照这样建设,城市的人口密度可以增加3~6倍,土地价值飙升;车辆和行人不会有交叉,地面完全留给行人使用;人们的运动、购物等活动在楼里可以直接完成。
光辉城市是一个高层建筑与立体交通的结合体:他在市中心修建高层,架空底层,解放底层视线,从而在地面空出大量的绿地和公园。然后光辉城市设置严格的城市分区:工业、居住、商业等等:光辉城市就像人体,拥有不同的分区跟器官。
按照这个理念建造城市就是在一块处女地上构建新的政治经济形态。这样的城市是自上而下的,他是规划出来的,不是自发形成的:它先规划出城市的模样,然后让居民去适应它,他要干预它的人民。
城市从此不能被大刀阔斧规划。这也是为什么总是有拆不完的城中村,规划不完的富人区与贫民窟的隔阂。规划师从此成为了医生,为了解决城市问题他们疲于奔命。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大概就能为什么光辉城市在巴西利亚遭到滑铁卢式的失败。实际上,规划从来没有奏效过,对当代的城市来说,真正的规划其实是不存在的:我们的城市早已不是一个阳光下的艺术品,而是一个经络复杂的怪物。
但是,如果你读过《马丘比丘宪章》——
早在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重点批判了那种“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做法。
而我国去年颁布的重磅文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丘比丘宪章》的呼应。↓
03
“你愿意你的小区被开放吗”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
相关“意见”一出台,立刻在群众中炸开了锅。作为普通民众,更多人是不解,不接受的态度。专业人士也有一些更专业的想法。孰是孰非,开放式街区到底走向何方?
追根溯源,开放式街区的的提出者鲍赞巴克,也有话要说↓
04
“开放式街区·鲍赞巴克说”
开放式街区,
并不是拆掉所有围墙。
建筑师鲍赞巴克第一次提出了开放式街区这一概念。对于鲍赞巴克而言,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地位。在他多年的城市规划设计中,他将其“开放式街坊”的理论付诸实践,创造了一种重新诠释城市街道、塑造都市空间的方式,他设计的城市小区充满着都市活力,多元而开放,同时也亲切近人。
我们不再有空白的土地可以建造,到处都是20世纪60年代大规模建设之后留下的小块用地等待开发。
由于用地得到的限制,鲍赞巴克在设计住区的过程中,开始尝试一种布置集体住宅的新方法,它重新思考街坊,尝试打开按照传统被封闭起来的部分,建造没有共用分界墙的房子。而这一理念在马塞尔新区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马塞尔新区的方案是一套街道网格,垂直于塞纳河,延续南边原有的城市肌理。鲍赞巴克的想法基于开放街区,这套街区网格中存在着一项游戏规则,为在插入建筑的时候提供了一种“疏松度”。
设计之初,街坊和道路的尺度就一直是问题的焦点。
平面也并不是一个已经定形的总平面:它是一个处于设想中的方案,在道路网格上运用“疏松”原则布置房子,还有一个中心花园,与居住区保持尽可能多的交流。街道笔直连通,不耗费过多的地面面积,这就可以将建筑规范体块的界限缩小在规范要求的25m宽以内。房子要面朝街道相互交错排列。鲍赞巴克为建筑的布置规定了留白空地的下限宽度,以避免街道两边的房子面对面正冲而产生视线干扰。
与传统住区设计不一样的是,每个建筑师将设计一个街坊。规划师事先考虑好街坊中土地使用权的划分,为了使街坊的开放合乎要求,并打通被街道对面沿街建筑遮挡住的视线。
在鲍赞巴克看来,建筑风格一致化当今乃至未来城市规划的一个大问题。城市的规则应该能够融合各种不同的形式,即便是这些形式出自于完全不同的建筑特质;同时,也可以出现比其它房子更加夸张的建筑,吞没一切的整体是不好的。
城市的美在于它的偶然性。
一种不是刻意造就出来的美,
这就是我想达到的。
在邻里空间向密集型发展的今天,未来城市的出路就是要鼓励多样性、独特性甚至是矛盾性,接受时间流逝过程中发生的演变,调节不断变化和进步的发展过程,求大同,存小异。
除了如鲍赞巴克所认为的那样,
开放式街区能使城市增加活力之外
开放式街区在当今更多的是解决城市的问题。
它真的可行吗↓
05
“我觉得可以我觉得不行”
对于城市来说,开放式小区增加了出行道路的选择,减少了交通拥堵;公共设施供市民使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小区景观对外开放,有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
对居住者来说,街区内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居住、商业、办公综合代替传统的封闭小区,更加有活力。
对开发者来说,小规模多地块的开发方式有利于分期开发和资金流转;大量的临街界面有利于底层商业发展。
然而当我们倡导开放式街区的种种好处时,这个城市中有如此多的一部分人却对此唱衰,出于公平性的考量,我们也开始辩证的思考开放式街区是否真的如我们所想与推论的那样。或者说,它到底适用于一个什么样的条件。因此我们选择了长沙的一个代表小区进行分析。
三兴社区位于长沙市解放西路,药王街和三兴街的包围区域。西边有西牌楼农贸市场以及太平街,往东是黄兴中路步行街,北至五一大道,南临解放西路。基地处于一个被商圈包围的位置。
三兴小区的道路通达性较高,交通便捷,地铁和公交出行都很方便。流量图则表明江边道路普遍很堵,尤其在一桥两端集中。小区周围的娱乐设施和景点多,车流量人流量大。
城市交通的
有利影响
小区的主要入口在药王街上,一条小路从小区的中间贯穿而过,一边的建筑是规整的连栋,另一边则没有任何秩序。单从道路的角度来看,在五一广场这个人车流量极大的地段,毫无疑问如果能将“内部路”中的一部分释放出来,将会为城市交通注入很大的流动性,缓和了拥堵的城市道路关系。
开放本身
自身的影响
但在调查中发现,西侧建筑的二层均改造成小商铺、网吧、旅馆等,原本用于停车的空间现在通电改装为超市,防火存在极大安全隐患;由于公共空间小,居民只能将需要晾晒的衣物挂在一楼的树丛间甚至电线杆上,衣物时常丢失。
过往的人可以看见住户内部,私密性受到影响,因此低层的居民都在窗口堆满杂物,虽然阻隔了人们的视线,但也同时降低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建筑的一层有一些改造的麻将馆和小卖部,有的一层住户甚至违章搭建一个阳台占用公共空间。
周边环境
带来的影响
由于地处市中心,周围很多餐饮商铺。但过于繁华的商业也给小区带来了油烟和嘈杂等不利影响。
南临解放路上有许多酒吧,影响了住户人群——很多打工的年轻人在此租住,大多经济能力不佳。
随着外来人流的涌入,随之而来的社区商业业态、公共设施等也被一一侵占。同时社区内底层店铺过多导致租金低廉,社区丧失了领域性之后,公
共活动环境恶化,直接拉低了房价和租金,成为一个城市“贫民”区。
我国国情下的
矛盾
在开放式社区/校园为主的欧洲国家里,城市公共设施及其完备发达而且分配均衡,整个城市不同的社区的基本公共设施并无太大的差异。而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封闭式社区是为了营造较好公共设施环境的不被外界干扰和共享。
说到底,封闭小区的内在逻辑和我们的户籍制度是一样的,都是在整体不发达的情况下,资源较发达区域的自我保护机制。
然而我国现在并没有提供大范围基础服务的能力。说到求安利,也隐含了责任和衣物:住宅的道路、绿化、水电等等各种基础服务设施,都是要后续管理和维护的。而中国目前则是由小区物业维护,相关的费用由业主缴纳。
国情下的安保环境也还不支持开放式小区。物业额外提供的安保服务,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社区警力的延伸,在中国基层警力情况不足的情况下,提高了突然事件相应的速度。在一些问题上,开放的想法本身没有错。更多的只是硬件跟不上罢了。
再者,从道路本身来说。城市道路的道路强度和小区内道路的道路强度是不同的。如果开放给城市,道路自身是否能承受呢?
......
诚然如是,我们国家本身与美国这种地广人稀的国家也有本质性的不同,更多的人,相对更加拥挤的土地决定我们本来就不应该一味的效仿“为汽车让路”的城市交通体系。开放确实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城市的交通问题,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它最初是想使城市与居住空间更加有活力而被提出。最终开放改变的更应该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出行方式。
、
06
“我说”
Summary+
现代主义运动在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遭遇到了普遍危机,个人主义与压抑机制相互对抗的动机源于人们对各种“被安排的生活”的反感。
“光辉城市”摧毁了旧大陆居民习惯已久的道路以及道路公共空间承载的社交性,于是,建筑师和规划者们将目光投向了历史,试图从过去的经验中找到打破僵化体系的可能性。
“勒·柯布西耶只看到了街道的弊端,还把这种象征形式设计变成一种单纯的技术思维。所有混合的功能,混杂的技术,都是违背效率的。”包赞巴克指出,“光辉城市”是一次定型的公共住房服务系统,不存在“邻里”和“社区”的概念,与“熟人社会”相反,是纯粹的“陌生人社会”,人们是这一架构中的原子,彼此孤立。这不是城市的本质,只是暂时性的“落脚城市”,吸引“外地人”进城,保持城市的发展速度,是为了原有城市的运转效率而出现的。
“光辉城市”的公平,是对“陌生人”的公平,而非对“市民”的公平,它与封建社会的“封闭街区”,都是促进阶级分化的基础,也是代表阶级定型的产物。包赞巴克认为,街道才是城市的本质,只有街道,才没有偏见地向着所有人打开的空间,而街道上一个个的地址,定义了市民作为一个个的个体在城市中的公共属性。
“回归琐碎”是包赞巴克对城市设计的理解。回归社会的复杂性,回到实际情况,而不再是理性思维和技术思维将城市按不同的功能领域进行切分,并试图为每一个问题找到普适性的答案。单一的审美和平均的分配不是真正意义上个体之间的公平。
失活的街道让我们想起光辉城市,我们更应该看到光辉城市的背后隐含的自上而下地对人们生活行为的引导与限定。尽管这些引导是正面的,但人不是机器,人们的行为从来不应该也不能被规划。街区和城市也是同样,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不可能是被模板化建设出来的。鲍赞巴克制定游戏规则型的规划模式或许在中国的可行度不高,但随着法规体系的完善,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备,开放街区大概率会是今后的发展趋势。开放改变的不只是车行问题,更多的是一种人的生活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或许是一种全新的住宅形式,而不是简单地学习他国,更不是重返田园牧歌,我们只能跑步进入下一个时代。/END
参考文献
1. 城市街区型住区开放性设计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 缪朴,城市生活的癌症——封闭式小区的问题及对策;时代建筑.53. “光辉城市”历史视角下的街区制探索;季翔、肖炳科4. 克里斯蒂安?德?包赞巴克:《OPENBLOCK》(《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第93期)5. 刘德科:《拆掉围墙大国才会真正崛起》6. 介雨(城市是活着的)答案:知乎:为什么欧洲或日本的小城市、老城区看起来比国内的整洁有序,街道的氛围风格与国内不同?7. 愚者之影答案:知乎:为什么中国内地的小区多为封闭式、大院式,而台湾地区、西方国家的社区及日本民房都是临街的、开放式的?
8.巴黎为什么开放街区:让街道成为城市中心;澎湃新闻
以及特别鸣谢画家匡扶摇,漫画素材均摘自她的漫画。
感谢您的观看
希望能收到您的点赞
更希望您开心每一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