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人口种族 >> 印度制造业的吸引力为何越来越强
印度一直给人的印象就是个神奇的存在,开挂的民族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之一,印度市场的潜力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印度的手机和通信市场还处在比较落后的状态。基本上,去印度建厂的都是奔着印度广阔的市场去的,而不是印度制造业。不可否认,印度本土制造业会从中收益,但是能学到多少东西,真的很令人怀疑。
都说是中国是世界工厂,但是潮流已经变了。大量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巴西等当地政府的牵头下纷纷涉足制造业,他们最诱人的筹码无疑就是廉价的劳动力,像越南最低工资标准常常不到元,印度的优势则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13亿人口,不久的未来就会成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现在印度成为制造业的香饽饽,最核心的优势就是其巨大的人口基数,他们拥有12亿人口,而且没有施行计划生育,按照现在人口增长速度,随时有可能超越中国,而且,印度的经济欠发达,特别是实体经济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富士康这种大型工厂、劳动密集型企业,既能直接增加就业,又能促进周边的配套产业的发展,要知道富士康的车间需要空调、配电、流水线、网络的施工,这些施工有一定的危险性,富士康常常要外包给小型的供应商做,多半是当地厂商,这就意味着,富士康到来可能会直接带动,甚至直接创造出印度当地没有的产业,这对于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地区的工业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富士康的员工还需要大量的网吧、饭店、便利店以及日租房,这些行业简单、粗暴,却也正适合印度这种人口普遍素质偏低的国家。
印度不是越来越强了,而是大量失地农民到城市,城市为了让这群失地农民活下来而发展了大量的低端人口密集型产业。但是这种低端制造业比我们国内的所谓的低端制造业还低端。低端制造业的目标既是国家在积累原始资本,但是何尝不是人力资源本身也在积累原始资本。中国大量的民工二代经历了父辈的扶持后很多都拥有高等教育经历,这才是国家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底牌。地理位置在工业发展中并不是绝对因素,瑞士那穷山恶水靠着高素质人口一样在制造业混的好。但这又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这个低端制造业的员工收入不能太低,以至于让人力资源本身不能负担下一代迭代进化的成本。所以这就是一个矛盾,低端制造业本身就是收入低的领域,怎么能让人力资源积累原始资本来培养下一代进入高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的人力市场呢?中国选择的是走科教兴国路线,但是光凭政府是独木难支的,所以这又依赖于中国人本身的勤劳。换句话说中国人肯加班,肯往死里赚钱,又舍得往死里培养子女。所以中国成功的看到了先进制造业的曙光,东莞等地都在赶低端制造业走了,凭什么,就是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我们再看看印度,怎么完成这种人力资源的迭代提升呢?首先印度受教育人口无论在数量还是教育深度都和中国不可同日而语,政府也不强力(我指的政府整体财政能力,作死能力挺强力的)无法以一己之力迭代进化整体国民。所以必须要依靠印度人自力更生来自我迭代进化人力资源,可是印度低端制造业的人收入本身就低,还依靠着劳动法自我放弃了积累原始资本来培养子女。所以印度的低端制造业很难洗白这一代人,须知人口迭代不同基建,印度真的狠下心十年时间足以把基建搞好,可是一代人就是三十年呀。
印度制造应该是起源于其巨大的市场,这是一个人口巨大,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拿手机为例,现在印度市场中71%的手机都是功能机,诺基亚在前不久还是这里最具影响力的品牌。
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增速放缓,只有7%左右。相比较之下,印度智能手机市场则仍旧处在快速增长阶段,类似于-年的中国。另外,印度手机通信仍旧处在2G时代,尚未全面进入3G时代,而中国则早已经是4G时代。另外一个问题是,印度本土手机品牌太弱,仅年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就有一半,而印度最大的手机品牌仍旧是三星。印度薄弱的本土制造业,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堪一击,可以说,如果印度不下决心扶植本土品牌,不努力提升本土制造业水平,那么印度始终只能成为各大品牌的销售市场。
随着欧美、中国以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用户,逐步完成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更新换代,印度这样的新兴市场开始快速发展,而且因经济欠发达,人均收入低,他们之中只有很小一部能负担起苹果、三星等高端机型。也正因如此,以高性价比著称的中国手机制造商才能抢先一步进入印度市场。而为了维持高性价比,中国手机制造商不得不努力控制成本,而把制造工厂搬到市场之内,节约物流则是他们控制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当小米完成印度布局之后,作为其合作代工厂富士康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进军印度的机会,而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到来,改变的又不仅仅是订单的配额,更是之于社会的深刻改变。
制造业之于成本的管控非常敏感,而其中人力成本常常是其最重要的开销之一,众所周知,中国大陆的人均工资上涨已经是不可逆的趋势,加之,中国制造业在短期内又没有办法全面实现自动化,唯一的出路就是找到更廉价的劳动力,于是,郭台铭们总是不遗余力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从中国沿海,到中国大陆,再到越南、印度,这是维持生计最简单的方法,也是见效最快的方法。
现在的印度就好像30年前的中国一样,蕴藏着巨大的人口福利和市场爆炸力,正等着一个契机,或许,中国制造商的涌入就是印度的契机。这个世界上很少有单一的问题,任何事情都是有很多条件在左右最终结果。印度的优势是劳动力成本低,但是,印度的劳动效率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提高,中国人的效率可能我们见多了就以为谁都能做,可是啊,离开了中国,或者说离开了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国家之外,这种效率可是极其罕见的。设想一下你在印度有一座工厂突然来了一批订单需要轮轴转,周六日也要不间断加班,可是印度人给钱都不干,这个时候是便宜的那点劳动力成本重要还是能完成订单重要。第二,印度的基础设施还不足以支撑它成为劳动密集产业集中地,无论是港口,道路这些硬条件,还是电力稳定,政府效率这些软条件,印度还是不太充足。当然,印度想要赶上来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是就目前来看还不算,接着试想一下,你完成了一批订单,你的工厂离港口只有一百公里,按道理来讲货物从工厂到港口只需要一天路程,所以你发货就按照时间表走,结果这一百公里走了三天,港口又给你慢了几天,这叫怎么个意思,头都要炸了。
不止印度,现如今的越南得益于人口素质和劳动意愿,拿到了众多的低端制造业机会,而且越南国民迭代进化劳动力的意愿很足。不是印度或者越南的制造业越来越强,而是市场诱惑力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