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人口种族 >> 丝路东游记30印度西海岸骑遇记
年1月6日,在潘韦尔休整多日,早已等不及要开启骑行模式了。早上和Madan和他的家人,还有各位车友们依依惜别,便踏上了征程。
Madan和Sumeet
Madan和Sumeet特地骑着摩托车把我送到高速公路上,也幸亏他们跟着走了这么一小段路,还顺带帮我解决了一个小故障。
之前在土耳其被大巴追尾,虽然对自行车没留下什么硬伤,但是还是造成一些隐患:车架上一侧的货架孔因为巨大的撞击力把整个后货架撞扁了,螺丝也硬生生被拔出来,所以螺丝孔已经完全报废,只能在另一侧加上螺帽加以固定。而这个螺丝必须是长度刚刚好可以够着螺帽又不会卡到飞轮和辐条的,螺帽必须是特殊的被打磨薄了的,否则就会磨到飞轮。
由于从土耳其到印度经历了好几千公里的颠簸,螺帽慢慢松动,可我却一时大意没有注意到,终于在印度给掉开了。虽然一颗螺丝微不足道,但是它关系到整个后货架几十斤行李的负重。后货架由四颗螺丝固定,掉了一颗主要的负重螺丝后虽然还可以撑一阵子,但是时间一长就会加剧后货架的损坏,直至完全报废。我可是没有办法把两个沉重的驮包背在身上骑行,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就必须暂停下来直至故障排除。所以说,螺丝虽小,但却能影响整个骑行的进度!
打磨螺帽
当做像我这样的跨国超长途骑行时,带好足够的备品备件是必须的,因为绝大多数的情况需要自己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自行排除故障,哪怕修车技术再厉害,没有了零件和工具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的驮包里装着备用内胎、链条、辐条、螺丝、坐管夹,还有打气筒和便携修车工具,基本上可以自己解决可能发生的80%的故障。
幸运的是,发现故障的时候Madan和Sumeet刚好在我身边,于是我们就开始着手修车。幸亏当时准备得齐全,多备了几根刚好长度的螺丝,但是却没有那么薄的螺帽,只好靠人工打磨硬生生把它给磨薄了。还好人多,一个用钳子夹住螺帽,一个用锉刀打磨,轮流几个回合下来就把螺帽给磨好了。把后货架重新装上,就此与他们道别,便开始了一个人的孤独骑行。
这次小故障只是个序曲,印度骑行的惨烈远远超出我的想象,整个骑行的过程,也是不断修车的过程。
神奇的印度高速公路
随着我一路向南骑行,道路变得越来越狭窄,路况也越来越差。我不禁怀疑起来,这真的是高速公路吗?是不是已经骑行到了普通公路上了呢?
路旁的高速公路求助电话的路牌清晰的提醒着我,这是高速公路!就在路牌对面,一群神牛正在高速公路上闲庭信步,悠然自得,丝毫不在意公路上繁忙的交通。神牛们时而大摇大摆的走到路上来,汽车只好减速躲避它们;时而在路中间排成一排,甚至直接横卧下来,司机们也不响喇叭,而是车子停下来,耐心的等待它们自行离开。牛是印度教里面的湿婆神的坐骑,敬牛如敬神,具有神圣的地位,所以在公路上它就是老大。
果然是神奇的印度啊,它们的高速公路再次刷新了我的三观。看来,在孟买附近的高速公路的路况会好些,而远离城市以后,即便是高速公路,也都不忍直视了。那么,比高速公路还差的普通公路又会是怎样的呢?我心里不由得有点害怕了……
印度式修车
吃过午饭,我再次检查一下车况,发现后货架上的螺丝又掉了!看来这个脆弱的有隐患的螺丝孔,不足以承受印度公路的颠簸,随着往后更加恶劣的路况,螺丝孔的间隙肯定会越变越大,直到无法锁紧固定,这可是一个相当严峻的问题啊!
我当机立断,直接折返潘韦尔寻找帮助,即便那儿解决不了,回到孟买终归是可以修好的;而如果继续向前进入未知的西海岸,车子要是坏在了没有手机信号的地方,那就真的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了!凡事都有两面性,表面上看似麻烦的故障,在骑行伊始就给我一个下马威,但是,却也让我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去彻底的修复好这个隐患,让未来的骑行来得更加安全而放心,所以说这是一次幸运的故障!
还好才一个早上的时间,并没骑出太远,我放慢车速,一路尽量避开颠簸路面,安全而顺利的回到了潘韦尔。Sumeet带着我在小镇里四处寻找修车的地方,当时我们想的解决方案是在螺丝孔外侧焊上一个螺帽以替代损坏的螺丝孔,或者更简单粗暴一点直接把后货架焊到车架上。
我们来到修车店,一位锡克族的修车师傅了解了一下情况,淡定的说:“你们想的都太麻烦了,看我的吧!”
结果这位师傅的解决方案更赞,直接用一个工具把螺孔开成大一号的,用不着大动干戈,只需换上大一号的螺丝,即可严严实实的把后货架固定到车上了!印度人经常需要在物质条件及其有限的情况下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开挂的民族的脑回路有时候就是跟我们不一样!
就这样,我兜了一圈,又回到了原点潘韦尔,等待明天再继续出发,排除了故障之后,心里也就踏实的多啦。
乡间小道
俗话说好事多磨,年1月7日,我重新出发,向着印度的西海岸线骑行。这是一条连印度人自己都不熟悉的路线。因为它交通不便与世隔绝,所以完美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村落和风光,相较起北部有着浓郁民族风情的恒河平原,这是一条有着浓郁乡土气息的路线,同时还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海丝路线。
既然以骑行的方式来旅行,每天跟我关系最大的就是公路了。离开潘韦尔之后,我离开海岸线,一路向西,直奔海岸线,骑上了神奇的印度公路。而对于印度的公路,想说爱它真的不是容易的事。鉴于先前令我出乎意料的高速公路,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是这神奇的印度公路对我来说就像是谜一般的异次元空间,等待着我一点一滴的去探索。
震动模式的公路
为何说它神奇呢?在接触它之前,我自认为见多识广,骑行过那么多的国家,什么情况没遇到过?不就公里吗?也就小菜一碟,分分钟搞定它!当我真正骑行到这神奇的印度公路上,没多久的时间就认怂了,路况之恶劣完全超乎我的想象!
先说说路面吧,尘土碎石遍地是印度的普遍现象,也就不多说了。对于带着驮包负重骑行的我来说,最难受的莫过于颠簸,通常这样的路段都是持续的好几十公里长度。崎岖不平的路面传递来的震感让人感觉五脏六腑都快被颠出来。最要命的是驮包也会跟着甩起来,导致重心不稳,必须用绳子把它牢牢固定在货架上。这样的路面对骑行的影响除了在舒适性上,更是在速度上大打折扣,一个小时只能骑个15公里左右,每天必须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骑行。
我不禁庆幸还好货架螺丝掉得早,因祸得福把一直从土耳其遗留到印度的隐患给排除了,否则只要一天时间的颠簸就足以让它散架。如今,不仅螺丝孔的问题解决了,用上直径大一号的螺丝,在强度上反而比之前要来得结实的多!
林荫小道
骑行的时候除了需要聚精会神的避开路上的坑洞,还需要注意另一大致命杀手,那就是减速带。说到减速带大家都很熟悉,它是为了让车子在特定路段降低速度以确保行驶安全的,可是为什么会致命呢?
据印度公路交通和运输部统计,印度每天有人死于交通事故,平均每4分钟就有1人死亡,而年因为减速带导致起车祸,死亡人,约占到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2.3%,这真的是一件很奇葩的事情。
因为印度的减速带是很暴力的,在城市里通常是一连好几个减速带,让你犹如在大浪中颠簸。在乡下则更加恐怖了,这里的减速带并不像通常的黑黄相见标识,容易大老远就看到,而是直接用水泥修起一个道墩子,高度起码有十多厘米,如果不减速会直接飞起来。我有好几次都是到了减速带跟前才发现,在很短的距离里紧急刹车,差点都成了空中飞人。任何能够活着从印度骑行出来的人,都要感谢减速带的不杀之恩!
再来说说地形的问题,一般来说,沿着海岸线的公路通常都是相对平坦的,但是印度中南部地处德干高原,而我所骑行的西海岸线即是在海边的狭窄的平原上。因为紧邻德干高原的缘故,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个的沟壑向阿拉伯海延伸,所以海岸线不但曲折,而且起伏不断。虽然每一个起伏的绝对海拔爬升并不多,但是一天下来的累计海拔爬升却是不亚于川藏线。
桥梁
与基建狂魔中国有所不同的是,印度的公路都是直接顺着地势修上去的,而不是像中国都要把坡度先降下来再修,所以一路上不仅坡度大,而且起伏多。即便海拔没太大变化,但是骑行起来很吃力,平白无故多消耗了许多体力。
在中国,我们都是遇山开洞,遇水架桥,使得天堑变通途。而在印度西海岸,从头到尾我没见过一个隧道,而桥也仅限于在人口稍微密集的地方才有,人口较少的地方则是采用轮渡的方式。
轮渡
记得还在做骑行攻略时,我就对一路上众多的轮渡点感到好奇,尤其想看看轮渡是否也像火车一样是开挂的。结果却是令我失望的,印度的轮渡正常得很,只是它的渡轮的搭载容量差异很大。
就拿我曾经在一天里面搭乘的三次轮渡来说吧。第一次乘坐的是国内最常见的大型轮渡,汽车,甚至大巴都可以开到船上去;第二次乘坐的是中型轮渡,它分为两层,仅容许搭载摩托车和自行车;第三次乘坐的是一艘小木船,需要从海滩把自行车扛到船上去,整艘船放上我和自行车就满了。
其实大部分轮渡的航行距离并不远,站在渡口就可以看到对面的码头了,大部分轮渡的距离都是属于游泳都能到达的距离。在中国,我们会不假思索的说,建座桥不就得了!但是,这是在印度呀!
仅容一辆自行车的小渡船
从潘韦尔到果阿的公里路程里需要搭乘10次轮渡,给交通造成了极大地不便,除了需要等待渡轮外,还需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rkzz/20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