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雨果奖得主郝景芳什么是你真正的比较优势

发布时间:2018/5/1 10:28:03   点击数:

20万爸妈英语学习交流平台▲孩子英语阅读神器

点击标题下天使爸

多个经典绘本视频任意看

天使爸

记得在很多年之前,央视播放过一套叫做《大国崛起》的纪录片。用宏大叙事的视角,记录了英法美德俄日荷葡这八个国家的近现代发展历程。无数中国人为之倾倒。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记得在其解说词中有这样一些话。“美国与德国的崛起源于对于教育的重视。英法这两个最先踏入现代化的国家,得益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成就。俄国和日本是追随者,并且是西学东渐的代表。荷兰与葡萄牙可能领先了一步,但是由于某些关键点的失位,在大国的崛起中,最先脱离了队伍。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国家都完成了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革命,完成了对于未来的探索。”

从宏大的角度来看国家,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个人,国与国之间的差异,人与人之间的进步与落后,取决于比较优势的有或无,大与小。而比较优势就是向前探索,不断创新的能力。从孩子的父母角度来讲,就是赋予自己的孩子足够的自由,让他能够找到自己的世界。

没有他的城,像死去的海。很多父母可能在横向或者纵向地比较着自己的孩子与他人的差距。单纯地模仿,简单地复制,可能平一时之沟壑,但是真正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启蒙的,依然只有放手与给予自由。追寻比较优势的过程,可能就是一个不断强大与不断独立自我的过程。

本文来源:晴妈说(ID:qingmahsuo)。天使爸获得授权转载。

最近带晴去了两次中美洲。

一次是在二月,去波多黎各度假;

一次是在三月,去墨西哥参加国际书香节。

每次从大雪纷飞的波士顿出发,降落到四季如夏的加勒比海岸,都感觉心情直接轻扬了起来。

除了阳光与海岸,中美洲之旅还给我和晴晴带来了很多不寻常的思索和体验。

中美洲之旅

我很早就开始给晴晴讲世界地理:中国在哪里、美国在哪里、亚洲的特征是什么、美洲大陆是如何发现的。晴晴也一直喜欢看地球的图片与世界地图。

一份有趣的世界地图

这一次来到中美洲,可以最直观地把大航海时代的故事从书上搬到现实中,对小朋友来说,这是最难得的体验。

晴晴见到了波多黎各圣胡安老城的海边堡垒,从瞭望窗口看大西洋,从厚重的城墙上窄小的炮口看崎岖的海滩。我们告诉她,这是西班牙人征服了土著人之后,建立了自己的城市,后来又提防其他欧洲人前来占领,堡垒主要是为了海战。

晴晴也见到了巨大的玛雅金字塔、陡峭的台阶、宽广苍凉的广场。她见到玛雅人的体育场,听说玛雅人的踢球比赛规则是:会把胜利者杀掉献祭天神,而所有年轻人都以此为光荣。我给她讲了玛雅的天神,讲了哥伦布对玛雅的发现和玛雅文明的衰亡。

晴晴听不懂所有这些故事,但她对人类的古老文明和地理大发现有了懵懂的印象。

对晴晴来说,这两次旅行只是浅层的直观印象。但对我来说,这两次旅行的感觉会更不同寻常。

我最近在做发展经济学的课题,常在想:

为什么千年古老的玛雅文化面对欧洲文化的入侵,一夜衰亡?

为什么西班牙的殖民地辉煌,面对英国工业革命帝国,被远远甩在后面?

为什么中南美洲各个国家,在资源如此富足、且获得了独立自主发展机会的情况下,在今天的世界中仍然增长困难,收入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

到底是什么因素,让玛雅文明、西班牙帝国和拉丁美洲国家,一次次在较量中落后,被征服或者被甩下?

玛雅体育场·获胜者要被杀献祭天神

这涉及到我们常说的“比较优势”问题。我们总说,在国际贸易或者个人职场中,要发挥一国或者一个人的“比较优势”。那么什么是拉丁美洲的“比较优势”,或者说“比较劣势”?

如果说地理,拉丁美洲地理因素绝不差。地理历史学家研究欧洲崛起时强调的地理优势,中南美洲一点也不差:海港的贸易优势,拉丁美洲毫不逊色,加勒比海岛国和半岛充斥,海上贸易发达,即使是南美大陆,也有两侧漫长的海岸线,和美国地理同样优越。南美洲大陆也和欧洲亚洲一样,有山川平原,有多样丰富的地理环境。

如果说资源,拉丁美洲的资源只会是优势。加勒比海国家产糖、咖啡和其他农作物,南美洲金属矿藏富饶,历史上盛产的金银让全欧洲变富有。巴西至今都是资源出口大国,是中国进口原材料的重要贸易伙伴。

波多黎各·岸边岩洞

如果说历史起点,拉丁美洲的起点也并不低,二十世纪初阿根廷还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十个国家之一,西班牙人和其他殖民者,也早早在拉丁美洲建立了现代的基础设施,比贫穷战争困扰的东亚好很多。战后的改革也建立了仿效欧美的市场制度。

但是为什么,西班牙帝国的辉煌迅速衰败,落后于欧美,而东亚日本、韩国、台湾都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后,拉丁美洲仍然在几千美元的收入水平上踟蹰不前?

这也与中国的未来预期相关,我们年人均GDP水平是8美元,刚好和南美等国相仿,略低于墨西哥(美元)。与此同时,美国人均收入是美元。那么下一步呢?我们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还是和拉丁美洲一样在原地徘徊?

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

这一次在墨西哥,有一些直观感受。虽然收入水平差不多,但在墨西哥体察到的居民心态,和中国不太一样。

中国人近几年感觉自己十分有钱,常常说“中国人买下全世界”,走到哪里谈论的都是这里的房子真便宜,是不是有投资机会。中国人常常也很在意收入,今年的收入比去年涨了多少,谁谁谁年终奖发了多少,我们什么时候进入世界高收入国家。

而墨西哥人没有这样的心态。他们的收入早就达到这个阶段,近些年一直在这个水平徘徊,因此没有对上涨的强烈预期。他们谈到工作、经济,只是觉得还OK吧,就这样吧,不会觉得自己富,也没觉得自己穷。他们的状态很安然,很享受生活。

他们告诉我们,他们不太焦虑工资,不少年轻人毕业也都是跟父母居住,也不会焦虑于买房子。“我们很快乐。”他们说。

我的翻译,一个在墨西哥三年的女孩说,在墨西哥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遇到的人极为礼貌、友好、热情、微笑,但就是不办实事;人很好,但是工作效率很低。

或许是早早进入了佛系状态。

我们能否把墨西哥,或者拉美发展的一时停滞,归咎于这样安然自得的心态?中国人的焦虑和在意金钱,是不是推动勤奋和发展的动力?

似乎有一点,但也不尽然。在发展经济学的比较研究中,很多学者做过多项跨国对比,并没有发现特别的文化或心态对经济有决定性作用。很多心态,都是发展的副产品,而不是源动力。十九世纪欧洲人对中国人的观察也是怡然而不思进取,觉得孔子文化就不适合发展经济,但今天的中国肯定反驳了这一点。

几十年来,发展经济学家给不少发展中国家制定过发展规划,将发达国家的市场制度、资金、金融制度和民主带给发展中国家,但常常只是在最初脱贫阶段有效,后面就会遇到长期停滞或者危机。

那究竟有什么,决定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晴晴观察玛雅族女性传统制饼

过去几十年里,多数发展中国家都会遵循自己原初的“比较优势”,在自己优势资源的方向上发展。例如阿拉伯国家专注于生产石油,东南亚生产茶和香料,非洲和南美洲生产金属矿产和其他农作物,中国和其他南亚国家因为最强的资源是人口,因此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代工贸易。

然而发挥了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都没法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为什么?

这个时候,我们反过来问问,最高收入的发达国家,他们的比较优势是什么?

比利时的比较优势是巧克力资源吗?他们完全不产巧克力豆。

瑞士的比较优势是手表资源吗?他们也不产钢铁。

法国和意大利的比较优势是奢侈服装资源吗?他们的布料常常是从其他国家进口。

美国的比较优势是计算机资源吗?他们的零配件通常在其他国家生产。

这意味着什么?事实上,我们发现,发达国家的优势产业,跟他们的自然资源禀赋几乎没关系。他们的比较优势,是自然资源和人口之外的另外的东西,是技艺、设计、研发。

是的。他们的比较优势资源,是才能。

玛雅博物馆

这种局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欧美国家进入高收入阶段才如此吗?

不是的。恰恰相反,欧洲和美国从工业革命开始,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在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一本小册子里,他明确描述了工业革命早期,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他们从来不立足于本土资源,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全球化的,资本家从亚洲进口原料,从非洲组织劳动力,再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他们就像是各国水面上浮动的一层油。

从工业革命的第一天起,成功者就不是从自己资源的比较优势出发,而是寻求新的知识技术和组织方法。美国是第二、第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也是靠这些革命拉开了和全世界的差距。但是电力革命靠的是什么资源优势?互联网革命靠的是石油还是劳动力?都不是。他们所拥有的、所仰仗的,只是在美国大陆上源源不断创新的大脑。

全球产业链中,有一些国家扮演的角色是研发和管理,另外有一些国家提供原材料,有一些国家提供劳动力,还有一些国家提供产品市场。最终只有第一种角色收获最多利益,后三者付出自己资源优势,只是在前者的组织下得到微薄的收入。

这样的模式已经持续了两百年,仍在持续。

玛雅博物馆·传统玛雅纺织业

那为什么欧美能够一直扮演这种引领者和组织者的角色,收割原材料和劳动力国家?

中国和拉美国家也一直思考这个问题。在几十年前的讨论中,结论导向特定产业。很多后发国家认为,欧美的成功,在于工业革命带来的重工业发展,是钢铁、水泥、化工、铁路、能源生产,代表了世界的先进技术。于是所有后发国家,都倾尽全国之力发展这些重工业部门。无论是苏联的计划经济重工业政策,还是拉美六十年代的进口替代的重工业政策,还是中国前些年的重工业大上快进,都是举国追赶这些“工业革命的象征”产业。

可谁知道,现在这些产业部门,都变成了落后部门,是技术过时而产能过剩的部门,发达国家已经转向电子和信息产业收割世界。

蒙特雷自然历史博物馆·西班牙入侵者枪炮展示

追赶特定产业,是刻舟求剑思维。我们确实需要学习,也是需要补上重工业的课,但是如果认为欧美引领世界的精髓就在于发展出了能源钢铁重工业,那就是另一种僵化思维了。

欧美不仅不固守于自身自然资源,也同样不固守于某些产业,他们始终在变,在新的产业获得世界优势。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变。

我们要理解的,是这里面真正起作用的因素,既不是资源,也不是某一产业,甚至不是某些特定才能,而是这种永远向前突破探索的能力。

是的,这才是真正的比较优势。

玛雅博物馆

探索能力,这是唯一有意义、能保持优势的能力。让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并不是他的航船优势(他的航船比郑和的航船差很多),而是他开创新航路的精神。当全世界其他国家都在追赶英国的蒸汽机和钢铁时,脱颖而出的是发明了电灯和无线电的美国。

“探索精神和才能”,这种比较优势,看上去实在是太“虚”了。比起煤炭黄金铁矿石,这种优势简直像是烟雾一样无形,令人怀疑。

可是比来比去,比到最后,没有任何一个富含煤炭黄金铁矿石的国家,能靠这些资源变发达。石油曾让一部分国家富有,但让更多国家陷入资源陷阱。美国近期的能源革命更让石油国家失去优势。

这也可以解释拉美国家的多次败北。他们一直仰仗于自己既有的事物,无论是古老的神明传统、黄金白银,还是蔗糖咖啡,看上去都是优势资源,但最终都不足以转化为优势地位。

“有形”的优势资源,在“无形”优势思维面前,总是被收割。

玛雅博物馆

再回到中国发展。中国在最初的二十年填补自己国内的短缺经济,消费品快速增长,在之后的二十年融入国际产业链,靠自己的“可见优势”:人口众多,获得劳动加工的国际地位,外贸带动快速增长。

而现在呢?

什么是我们的比较优势?

我们仍然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持廉价劳动力,认为这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资源优势吗?

我们仍然要专注于既有的事物,因为自身钢铁水泥的产量高,就不遗余力靠出口钢铁水泥基建赢得地位吗?

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开始以探索精神和才能作为我们的发展动力呢?

能否走到那一天,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能否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

孔子学院·晴晴给孔子送了一颗果实做礼物

而对于我们的孩子,可能最重要的,也就是让他们拥有自我探索的动力。

我们时常于孩子的天赋,就好比于本国盛产蔗糖还是橡胶;我们也时常于其他人的成功路径,让孩子效仿,就好比刻意模仿工业革命之后的蒸汽机重工业。最终我们推来推去,疲于奔命,结果还被各种新的革命突破收割,眼看着他人平步青云。

该如何才能让孩子真正脱颖而出呢?我们能学的,也就是伊莎贝拉女王能做的,给哥伦布自由和祝福,让他自己去寻找新的航道。也许他做不了爱迪生,引领全世界革命,但他自己探索出来的天空和世界,一定具有他所能获得的最大的比较优势。

因为,那是他自己的世界。

波多黎各·圣胡安老城

本文作者:郝景芳

第74届世界科幻大会「雨果奖」得主

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天体物理系硕士

作家,经济学家,3岁女儿的妈妈

童行计划发起人

相关文章:

《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在通识阅读中,寻找人生意义

美国孩子的阅读量是中国孩子的6倍,那都是“偷”来的!(内含福利)

白岩松:阅读,造就了现在的我,让我没有变成自己讨厌的人

我为什么鼓励孩子“顶嘴”?

被“圈住”的家长

看不见的教育,看得见的焦虑

长按,我们

内容转载自

晴妈说了解更多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白癜风治疗的方法
中科荣获2017年度安全管理优秀奖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rkzz/15565.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