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旅游景点 >> 大蜀道90丨摩空双锷高千丈雄镇巴西
?点击右方图标可收听阿伦朗读音频
剑门关,这是一个充满传奇的名字,它在中国真正做到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只要提起剑门关,这些传唱了千百年的诗句便会像潮水一般汹涌而出,充斥我们的脑海。剑门关,这座似在金牛道上永矗不倒的雄关险隘,它那直插云霄、仿佛利剑一样闪烁着熠熠寒光的形象早已烙入了中国人的血脉。
剑门关
点击图片可以直接地图导航
自古入蜀唯道艰,绵延的群山极尽所能地延展拉伸了本只需数天的行程,一座座刀切斧劈般的峰峦、一条条如渊如狱的涧谷更是张牙舞爪地拉扯着行人的步履。在蜀道上战战兢兢地行走,到达剑门关的时候估计早已筋疲力尽,但猛然看到这雄立两山缺口之间踏云层、冲霄汉的关楼,疲惫的心神定会被惊醒,剑门、剑门,这雄关是何人所造?
剑门关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匡扶汉室,在连山绝险的大小剑山之间,“凿石架空为飞梁阁道以通行路”(《元和郡县志》),造就了后世大名鼎鼎的剑阁道(金牛道之一段)。为了镇守剑阁道,诸葛亮又在大剑山峭壁中断处垒石为门,布重兵,置阁尉。剑门戍守由此而始,之后历朝历代都视其为军事重地。
蜀汉末年,魏将钟会率领十万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南下侵蜀,姜维上表刘禅请求增兵以防未然。然而刘禅听信了宦官谗言,拒不增兵。结果可想而知,兵微将寡的蜀军连连大败,姜维只能退守剑阁。依托剑门天险,钟会纵然兵力胜蜀数倍,却也久攻不下,只能退兵。虽然蜀汉的风云早已雨打风吹去,但千百年来诸葛亮与姜维的传说却未曾有半点失色。剑门关上,诸葛亮、姜维的塑像依然在注目着这座雄关,守护着背后的天府之国。
事实上,剑门关虽然地扼要道,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美誉,但在唐代之前,剑门都只是一“戍守处”,典籍中也未曾有于剑门置关的记载。《读史方舆纪要》明确指出:“唐始置关”。这是与金牛道、与四川的地位越发地重要分不开的。
唐代,四川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成都与扬州更是并号为“天下繁侈”,时人称之为“扬一益二”。而且四川对于唐王朝而言有着非比寻常的战略地位,长安一旦有难,李氏皇帝往往选择避难蜀中,唐玄宗如是,唐德宗、唐僖宗亦如是。这些都向四川与关中之间的交通提出了共同的要求。那就是道路的通达,以及守备的加强。
综上可知,唐王朝在剑门这处古往今来皆为险隘的地方置关是合情合理的。并且自此后,剑门关的战略地位更加不可忽略。至宋初,宋军攻克剑门县时,甚至直接“以县隶剑门关”,剑门县成了剑门关的辖属。元明清各代,剑门关也是屡次增修,不曾真正地荒弃。直到近代,中国工农红军也曾在剑门关浴血奋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今天,剑门关虽然依旧如同一把坚韧不折的宝剑,但那些战火纷飞的岁月终是远去了,熙来攘往于金牛道上的已不是军旅征夫。听,剑门关唱起了悦耳的歌——那是老人的笑声、青年人的笑声、孩童的笑声……
//
TheEnd
#
参考资料
[1]严耕望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唐代交通图考第4卷山剑滇黔区[M]..01:-.
[2]剑阁县地名领导小组编印.四川省剑阁县地名录[M].四川省剑阁县地名领导小组,:-.
[3]李清华,李晓晖主编;史博华等编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编.袖珍百科中国风景名胜纵览[M].北京:改革出版社,.09:.
[4]李楠编著.中国古代关隘[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06:-.
文字/无生朗读/阿伦设计/木子配图/远近
远近文化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远近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lyjd/2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