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ldquo两个一百年rdquo奋

发布时间:2021/6/14 18:25:47   点击数: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面对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国需要明确经济发展的四大阶段性任务:“十四五”时期末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到年人均实际GDP较年翻一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年人均实际GDP较年翻两番,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过在此过程中,中国将面临经济增长动力减弱、增长速度与增长质量之间存在矛盾、中等收入群体收入增速较快下滑以及外部环境趋于复杂四大挑战。为此,中国需要从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合理规划发展路径、贯彻新发展理念与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建设等四个维度构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方略。

关键词:“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等收入陷阱高质量发展

作者刘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年第3期P86—P

责任编辑:梁华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一是,经济保持长达40余年的高增长,—年GDP平均增速高达9.3%,使得中国从贫困落后的低收入国家迅速跃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器”与“发动机”。二是,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从普遍绝对贫困到全面脱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以上,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三是,经济运行格局从“高增长、高波动”转向“高增长、低波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稳健性与可持续性进一步增强。四是,平稳实现了经济体制转轨,没有出现苏联与东欧国家在转轨阶段所经历的经济大幅衰退,为世界提供了罕见的经济转型成功范例。

中国之所以能够创造举世瞩目的增长奇迹,主要源于三个方面的深刻原因。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提出了适应中国国情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对中国创造经济增长奇迹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二是,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性地将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充分发挥了市场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为中国创造经济增长奇迹提供了制度优势。三是,在有利的外部环境下,构建了供需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高出口和高投资需求可以有效匹配资本快速积累带来的总供给增长,从而有效地释放了经济增长动能并且保证了经济运行的稳定,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形成。

年是中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虽然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得益于对形势的准确研判与政策的精准应对,中国再次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成为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无论是从具体的量化指标还是从人民生活的改善程度与实际感受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与关键一步。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上,中国既要巩固好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发展阶段所实现的伟大成就,又要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所提出的“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然而,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中国既面临历史性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外形势严峻复杂。就国内形势而言,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下滑势头有所加剧,增长动力有待增强。系统性金融风险仍处高位,高债务、高房价等问题还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总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与收入结构等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就国际形势而言,全球经济尚未摆脱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存在长期停滞风险。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全球经济增长进一步低迷。同时,逆全球化趋势愈演愈烈,中美之间关系趋于紧张。以上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给中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带来新的困难与挑战,增加不确定性。在此情况下,中国需要增强风险意识,认清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在经济发展上的突出任务,预判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过程中将会遇到的挑战,从而在发展方略上做出针对性部署,以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一、新征程: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内涵与阶段性任务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在不同时期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状况不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也有所差异。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需要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演变进行梳理,对新时代下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进行全面把握,从而明确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演变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中国处于百废待兴、一穷二白的落后状态,但已经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道路。年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四个现代化”目标首次正式提出,“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改革开放之后,结合中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其中的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在“三步走”战略的基础上,首次明确提出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并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七大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与之前“富强民主文明”相比增加了“和谐”的要求,将社会建设内容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之中。

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到二○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通过回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有以下三点重要变化。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党的十九大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概括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较以往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所拓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一直在发生变化,从最早的“四个现代化”到党的十三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再到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是在不断扩展的。从最早更加注重经济与政治建设,到对社会和谐与人民福祉改善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再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系列变化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更加具体。党的十九大首次从两个阶段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进行了战略安排,勾勒了到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对到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进一步细化。与党的十九大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表述相比,在经济发展层面增加了“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等重要表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站在开启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具体化,为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第三,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标准进一步提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这一宏伟目标,这与以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明显不同。伴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历史起点上,中华民族需要进一步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需要切实解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从而能够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经验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拓宽途径,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选择。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经济发展层面的阶段性任务

虽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涵是丰富的,而且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但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不变的,就是要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相适应、相协调,从而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最为核心的基础。要真正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需要在未来的30年中完成以下阶段性任务。

第一,到“十四五”时期末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自从年步入中高收入经济体行列以来,中国何时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一直是各界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lyjd/23624.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