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旅游景点 >> 教学素材11新教材必修二第二章基础知
第一节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乡村的土地利用
1、乡村: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主的地区
2、农业用地类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农业用地的分布:为了方便生产,农业用地一般分布在村落的周围
3、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
1)乡村形成之初,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单一,以农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
2)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出现了提供了祭祀、聚会、娱乐、商业、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的公共设施。
3)村落内部土地利用出现了简单的分化,以公共服务设施为中心,住宅往往由此往外环绕分布。
二、城镇内部空间结构
1、城镇功能区
形成:相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城镇空间上的集聚
特点:不同功能区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城镇主要功能
功能区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住宅区
①广泛分布,占地面积大;
②分化为高级、低级住宅区
中高级
住宅区
位置:郊区、与高坡、风景区相联系
特点:①环境优美②公共配套设施齐全
③房屋面积大④收入高
低级
住宅区
位置: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相联系
特点:①环境较差②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
③面积狭小、拥挤密集④收入低⑤便于工人上下班
商业区
大城市的中心往往形成中央商务区(CBD)特征如下
经济活动最繁忙
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
建筑物高大稠密
内部有明显分区
位置: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街角路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②市场广阔、③交通便捷
(市场最优/交通最优)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位置:靠近交通干线;城市外缘、
原因:①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
②地价低;③对城市中心和居民区环境污染小
P27思考题香港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高级居住区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地和风景区相联系,所以,香港的高级居住区分布在岛屿南部的半山区及山顶,而普通居住区多与低地和工业区相联系,高级居住区和普通居住区出现背向发展的趋势。
(延伸:高级居住区一般环境好、基础设施配套齐、密度低;普通居住区房屋面积小、环境相对较差、分布在内城或工业区附近)
27页思考题
找出唐代长安城的行政区(宫殿区)、商业区(市)和居住区(坊)的分布
行政区分布在城市中轴线的北部;商业区有东市、西市两个市场,对称分布在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居住区分布在城市的中部和南部。
说明唐代长安城西市比东市繁荣的原因
东市靠近的是行政区,人口密度相对较小,西市靠近的是居住区,人口密度较大,消费人口多;长安是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西域方向的外国商人主要从长安西侧入城,他们入城后去西侧交易比较便捷
讨论西市和东市的布局特点,领悟唐代长安城规划的思想
东市和西市均位于居住区的中部,有利于接近消费人群。长安城中宫殿、官署是城市的核心,城市规整、匀称,商业活动有专门的布局,城市格局呈现棋盘式,充分暴露中国古代城市的封闭性以及政治意义占突出地位的城市空间结构。
三、城镇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
1、城镇内部空间结构形成的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主要因素,主要体现在地租高低上)、环境因素、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历史文化因素
2、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
(1)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远近和交通便捷程度
P28思考题
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市中心距离的变化有何异同?
相同点:距离市中心越远,各类土地利用的付租能力越低
不同点: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在市中心的高低不同,随距离下降速度也不同,在市中心付租能力越高,下降速度越快。
2、如果由各类用地的付租能力来决定土地的用途,那么图中OA最有可能成为商业区,AB为居住区,BC为工业区
3、市中心地租高的原因:
位于市中心;有多条干线公路经过,交通通达度最好,因此地租最高。
形成地租次高峰原因:交通通达度高,地租较高。
4、城镇中心的工业向外搬迁的原因?
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市中心用地紧张、地价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
郊区地价低,生产成本低;远离城区和居民区,有利于保护环境
5、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
规划途径(措施)
意义
1.发展卫星城,合理规划工业区,保留一定规模的绿地和河湖等生态涵养空间
1.有效改善环境状况,建设宜居的生活空间
2.合理安排居住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
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为生产和生活提供便利
3.通过规划,确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场所、建筑物、街区或村落
3.保护地方和民族传统特色,使人类历史和文化遗产得以永续相传
P30案例(了解)
巴西利亚的城市定位:首都、政治中心
巴西利亚有2条正交的城市轴线,影响它们延伸方向的原因是什么?
正交的轴线是规划的结果,顺应自然,方便城市的交通管理、生活组织;两轴线的相交处是市中心,布局商业和文化娱乐设施能够更方便的提供公共服务
分析巴西利亚居住区分布的特点,为什么要建设大面积的新卫星城?
居住区分布特点:规划的居住区由比较统一的街坊组成,并列布置在东西向干道的两侧,便于组织居民生活;其余沿湖泊分布,环境优良
建卫星城原因:随着城市发展,部分功能区外迁,因集聚在交通便捷处,形成卫星城,廉价居住区临近卫星城。
第二节城镇化
一、城镇化的意义
1、了解城镇化的概念;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镇地区的过程。
2、城镇化的三个标志:
城镇人口增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城镇数量增加;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3、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城镇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一个国家和地区城镇化的水平,体现其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城镇化水平表现:发达国家70%;发展中国家50%;世界平均54.3%(年);中国:55%特殊:墨西哥、巴西、阿根廷、沙特阿拉伯等城镇化水平高。span=""
4、城镇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相互促进)
城镇化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环境改善;
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为城镇的发展增添动力,推动城镇化进程。
补充:三大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了解)
产业
影响
第一产业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乡村劳动力明显过剩,乡村人口向城镇大量集聚
第二产业
工业是城镇经济的支柱,为进城的农民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工已成为城镇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产业
经济繁荣的城镇,服务业相对发达,能够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进城的农民工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也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5、城镇化的意义
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推动区域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改善产业结构,通过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建设等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建筑密集、设施集中,可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等的利用效率
③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对污染物的集中处理,可提升环境质量;
通过平整土地、修建基础设施、绿化等改善城乡居住环境
④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城镇化使就业机会增多、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
城乡居民收入、受教育水平、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差距逐渐缩小
二、世界城镇化进程
1、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注意:1)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速度的区别
城市化水平主要由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反映,比例越高,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
城镇化速度表示某一时间段城市化水平变化的大小。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镇化速度慢;而发展中国家虽然城镇化速度快,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发达国家。
2、城镇化的空间差异
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特点: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但增速快,出现郊区城市化;城市化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注意:1.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高≠发达国家城镇人口数量多
虽然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高,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低,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总人口远远超过发达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城镇人口数量已超过了发达国家。
描述某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或特点考虑以下几方面
(1)所处阶段:初期/中期/后期阶段。(2)城镇化水平高低。(3)城镇化速度快慢。
(4)城镇化起步的早晚。(5)出现的城镇化问题。
36页案例探究——英国的城镇化进程(了解)
阶段
时间
结果
城市化开始时期
18世纪中叶
出现工业城市
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
19世纪
城镇数量增加,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
郊区城市化时期
20世纪初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且相互越来越接近,城市间的界线日趋模糊,形成连成一片的城市地域,称为英格兰城市带
逆城市化时期
20世纪下半叶
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人口比例下降等现象
再城市化时期
20世纪末以来
开发大城市的中心衰落区,并改善其生活环境,吸引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回城工作和居住,高新技术产业
和服务业得到发展。★★
案例探究问题:
1、请概括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城镇化在地域上的变化,并推测城镇化对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城镇数量增多,用地规模扩大,形成城市群(带)第二、三产业比例上升,城市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向乡村扩散。
2、分析英国吸引人口回到城市的原因。
增加城市人口;城镇化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复兴城市,提升城镇化的功能和内涵;提高城市的土地利用;避免对绿地、森林和农田过度开发;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7页活动题
1.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镇化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特点?
特点: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年后加速发展。
原因: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也带动城镇服务业的发展,进而吸引更多人口进入城镇。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快,城镇化随之加快。96年城镇化水平达到30%,进入城镇化加速阶段。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的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速度较快;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速度较慢。
自然原因: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良,自然资源丰富。
社会原因: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工业化基础高,改革开放初期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经济发展迅速,吸引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城镇化发展速度高于中西部地区。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措施★★
城镇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现象。
★★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控制大城市的规模;
合理规划城市,改善城市的交通状况及居民的居住条件;
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加强城市管理;
加强绿化建设,净化空气,增加湿度,降低噪音,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增强市民的绿化意识
2、其他问题:城市内涝(参考必修一3.1水循环和第5章问题研究)
我国城市内涝的成因:
1.季风气候影响,雨季多暴雨
2.城镇化发展迅速,排水设施不完善
3.城镇大面积土地表面被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
4.城镇中心区地形相对平坦,排水不畅
如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
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等
铺设透水路面、建下凹式绿地增加渗透能力
修建蓄水池和调蓄湖来增加调蓄能力
增加绿地面积,植树造林
建设雨水花园、海绵城市
城镇化问题的区域差异
发达国家:城镇化过程中曾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经过后来的不断治理,大部分得到有效解决
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各类城市化问题相对较多;有的发展中国家城镇化畸形发展(比如巴西、墨西哥等),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失业率高、贫困等社会问题突出。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
(1)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对空间信息进行查询,对城市进行规划和管理。
(2)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PS),定位、导航。
40页活动题答案
1.指挥中心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2.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事故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指挥中心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事故地点的道路是否畅通,还需要利用摄像技术和视频传输技术,也可以通过车辆车载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查询,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可以另外呼叫较近的、有条件较快赶到出事地点的巡警车,同时通过互联网告知可能进入该路段的车辆及时避开
4.假如你是指挥中心的调度员,请你设计在接到报警到指挥警车前往事故地点的工作程序
接警→确认出事地点的位置→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中)→分析确定最近(或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出警
由此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城市交通组织和管理、商业组织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护、物流等部门都可以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重难点突破
1.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的表现、成因
城镇化
郊区城镇化
逆城镇化
再城镇化
表现
乡村人口向城镇地区集聚,乡村
地区变为城镇地
区
人口和企业由城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大城市迁往乡村和小
城镇
人口迁回城区
成因
城镇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城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堵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城区中心地区的开发,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2.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和再城镇化四者的先后顺序
城镇化→郊区城镇化→逆城镇化→再城镇化
注意:郊区城镇化与逆城镇化的区别(了解)
1)从城镇化进程来看,郊区城镇化发生在城镇化的中期阶段,而逆城镇化出现在城镇化的后期阶段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镇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镇化是居民及企业迁往离城镇更远的乡村或小城镇
3)从城镇自身发展来看,郊区城镇化使城镇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镇化使整个城镇人口减少。
★★3逆城镇化的表现:
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人口萎缩
★★4逆城镇化产生的原因
城市中心区:地价上升,产业外迁,产业老化;交通拥堵,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乡村地区:地价低,产业迁入,新兴产业有活力;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质量好,交通通达性增强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一、地域文化
1.地域文化的概念: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地域文化,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地域文化的特点:区域性、多样性、独特性和相对稳定性
2.从景观入手感受地域文化
景观类型
含义
举例
自然景观
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到人类影响的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等
人文景观
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形成的景观
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
44页活动题——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补充:哈尼人“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的布局优点
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
村寨位于山腰,水充足且洁净,靠近梯田上方,便于管理
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以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山坡梯田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乡村景观鲜明体现人地和谐理念
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是农业生产,与自然的关系密切,其景观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鲜明。如江西婺源月亮湾“宅高田低”的空间格局,使得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
2.乡村景观体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
乡村景观除了能体现人们顺应自然、趋利避害的生活智慧外,还能体现当地人们的社会组织形态、精神追求等。如我国南方的土楼,适合聚族而居的生活和共御外敌的要求,体现了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46页案例宏村景观与地域文化
村落水系的地域文化价值:不仅能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和消防用水,调节气候,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能营造湖光山色交相辉映的意境,体现了古人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如何保护古村文化景观
保护古村落的建筑和村落水系。注重保护村落赖以生存的田地、山林、河流及其生态环境,使村落保持正常的居住、生产。保护祠堂、书院,保持村落文化的记忆。重视村落发展诉求,维护村落文化景观发展。
三、地域文化与城镇景观
1.城镇的色彩、色调体现文化底蕴
景观名称
形成原因
文化内涵
我国江南城镇的粉墙黛瓦
粉墙黛瓦散布于青山绿水中,低调而淡雅,与秀美山川相辉映
追求“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精神、人与自然的和谐
智利瓦尔帕莱索老城区住房颜色五彩缤纷
该城市为港口城市,修船工将修船剩下的油漆调为各种颜色涂在自家的房子上,可以防止海风对木制房屋的侵蚀
反映了当地的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
2.城镇建筑反映某种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如北京老城的四合院有鲜明的古都特点——建筑上遵循严格的礼制
3.城镇空间格局反映某种价值追求
如我国古代都城建设突出以君王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城廓方正、对称,宫城居中
4.城镇景观设计的追求
在城镇景观的设计中,如何融合地域文化,体现尊重自然、追求社会公平、增加社会福利、创造灿烂文化,已经成为设计者们共同的追求。
★★补充5.城镇建筑景观格局与地域文化
从北方气候角度分析,四合院的建筑风格形成原因
北京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旱多风沙,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可保温、防寒、避风沙、向阳,冬季多采纳阳光。
从气候角度分析西亚房屋特点及其原因
西亚大多数房屋墙壁较厚、窗户小、色浅
原因:西亚气候炎热干燥,窗小可以减少射入屋内的阳光和吹进来的热风;墙厚可以尽可能的隔绝外界的高温,使屋内凉爽;色浅是为了减小吸收的热量。
问题研究
从这四位居民选择住房位置的考虑看,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决策
分析影响各人选择住房位置的因素
张先生:个人收入、房价、生活服务设施
李女士:个人收入、房租
杨女士:个人兴趣、个人收入。房价
刘先生:居住观念、交通、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个人收入
分类归纳
经济因素:个人收入与房价的对比,距市中心的远近
社会因素: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小区治安环境
个人因素:个人兴趣、居住观念
其他:住宅区的位置和环境
城市居住呈现郊区化倾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伴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居民收入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城市中心区出现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问题
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环境优美,地价、房价也低
现代交通事业的发展,家庭拥有小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
你所在的城镇有没有这种情况发生?为什么?
潍坊市目前也有郊区城镇化的现象,而且近年来发展的比较快。原因主要是潍坊市规模较大,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交通通达度较高
居住郊区化对土地利用方式带来哪些影响?
居住郊区化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郊区原来是农业用地,交通等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随着居住郊区化,必然伴随着郊区城镇化,使郊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同时,伴随着居住郊区化,城市中心区的居住区可能发生改变,通过对旧城的改造,改变原来居住区的土地利用方式。
居住郊区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有利影响:
1)带来了郊区城镇化,对于分散城镇职能、减轻城镇化问题有一定好处,使市中心密度降低,减少了人口压力,有利于环境的改善。
2)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可以刺激汽车消费,促进汽车工业的发展),改变郊区人口的就业结构和生活方式,缩小城乡差距。
不利影响:1)私家车大量使用增加交通压力2)汽车的增加会加剧污染。
城市居民在郊区居住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
增加居民的通勤距离,加大通勤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
郊区新建居民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方方方面的需求。
交通条件、生活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供水、电、热、气和通讯)周边环境(休闲场所、社会治安风气等)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不如市中心。
如果你的家人或亲属要买房或租房,让你帮助选择,从市中心到郊区,你会推荐哪里?为什么?
交通通达度(道路设施、公共交通)、
房价与收入的对比(经济上可承受)、
生活服务设施(文教体卫)、
市政基础设施(水、电、暖、气、通讯等)、
周边环境(休闲场所、社会治安、文化氛围等)、
居住者的个人偏好(位置、距离市中心距离等)等
整理:陆文斌编辑:王华丽、李艳琳审稿:潘月红、尹宗升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