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国家气候 >> 巴西黑人众多,为何东北部的黑人很少原来是
引言
法国人被驱逐出位于圣罗克与里约热内卢之间的沿海地域之后,他们多次安营扎寨于东北部。年,法国人在拉伊拉格朗德创建圣路易斯,即现今的圣路易斯·马拉尼昂(年,包括其郊区有8万居民),企图使这居民点成为其东北部占领地的中心。
在年,还有名法国垦殖者抵达那里,次年建成圣路易斯堡。同巴西沿海任何其他地区相比较,东北部是葡萄牙人将它弃于法国商人和垦殖者之手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年葡萄牙人为在那里站稳脚跟而进行的第一次尝试失败之后,以后几次也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年,他们还是不可能进行新的垦殖活动。但是当时他们从帕拉伊巴河谷出发,成功地在瓜里巴河入海口建立新里斯本垦殖地。但是,很快,由于垦殖者开始组织猎捕奴隶,所以这个地方也受到印第安人的破坏,而后者起初曾表现得对葡萄牙人很忠诚。直到9年之后,葡萄牙人才在东北部站稳脚跟。
当时他们建立了福塔莱萨拥有防御工事的垦殖地(年有51.5万居民),是现今塞阿拉州首府和该州的贸易中心。由于葡萄牙人持续得到其东部沿海各垦殖地的支援,其军队毫不迟疑地掌握了局势,这样法国人被迫在年撤出东北部。
只有小部分垦殖者宁愿留在这个地区,他们在以后的岁月逐渐融入巴西社会。在葡萄牙人殖民化时期,除了被荷兰人短暂占领的时期(年到年),他们开创大种植园制,尽管最终并没有取得类似东部沿海地区所取得的良好成果。就像在其他地区一样,在经济环境变化时这里的印第安人也不可能生存下来。
没有被新的混血种族所吸收的印第安人落入猎捕奴隶者之手,他们因被迫在大牧场当苦力而惨死,因为印第安人并不习惯于此种工作,且受到主人残酷的虐待。直到19世纪中期,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沿海地区,只是从那时起人们才进行内地的开拓。
这一垦殖化运动的推动者并不是欧洲移民,而是由沿海地域人口自然增长提供的垦殖者,他们沿着河流、铁路和道路深入到内地。无论如何,甘蔗大种植园从未达到十分巨大的规模,黑人奴隶的输入也没有像在南部巴西沿海平原那样达到很重要的程度。
因此,现今黑人在塞阿拉州人口所占的比例很少,而该州是东北部最典型的地区,同时其居民的流动明显影响了东北部和东南部人口的总数。同巴西东部沿海地域相对照,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种人形成了东北部主要人口。
由于干旱不断,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人口增长经常受到抑制。它使大量人口迁移出去。不仅迫使人们从干旱地域迁往沿海或山地更为湿润的地区,而且迁往该州以外的邻近地区。仅在年到年就有近15万人从塞阿拉州移民他地,人们惯常将他们称作“被鞭打者”或“撤离者”。
据说,-年干旱时期,有50万人迁出,而在20世纪前期总移民人数达到万-万人。可以说,美洲其他地区都无法承受如此大规模的移民。在亚马孙地区的探测和开发中,东北部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从该地区迁出的大部分劳动者开始了提取橡胶的工作。
但是,干旱并不是造成大规模移民的唯一原因,流行病曾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迁出。同样的自然条件在时光流转中激发出多种经济形式。内地是广阔的适合畜牧业的土地,其收益完全依靠雨水,并且仅在正常年景其天然的优良牧场才够用。
人们不可能组织畜群周期性迁移,因为山地降水量一旦增多,就会布满农田,没有可用于放牧的空地,所以,每当突然发生干旱,只能任凭牲畜大量死亡。牧场主和牧牛人生活在内地很孤寂的地方,因此在相似于殖民时代潘帕草原的环境下形成了一批骑手居民。
他们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完全是同人口稠密的山地和沿海地区的农耕者的方针相对立的。然而,东北部牧业主的典范并没有因此发展起来,因为在放牧地域也存在农耕者生活的更为潮湿的山地。
此外,农耕者的生存比牧业主更为可靠。因为干旱给牧业主造成的损失更加严重。同时与从不缺少优良牧场的潘帕草原的高乔人自视为大老,瞧不起靠以农活养家的农耕者不同,巴西东北部的牧牛者在情况紧急时期不得不寻求农耕者的帮助,因为缺水时牲畜会大批死亡。
然而,在歉收年景本地的农业也不可能满足人口的全部生存需求,因此必须从外部输入口粮。农业的开发使山地缺少森林的保护,水土流失已拉响了警报。然而人们仍然期待借助水库和灌溉工程改善生活条件,以便让居民人数增加两倍或倍。
在塞阿拉州的南部的恰帕拉·德阿拉伊山冈(米),伊比亚帕巴台阶东部的最高点,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地下蓄水库。它被泉水浇灌的一条绿色林带所环绕。在那里,在卡汀珈旱生林中生活着25万农耕者。
在伊比亚帕巴台阶脚下,由于地形低洼,易获雨水浇灌,一个连接成片的农业地区延伸着。作物的耕种一部分靠雨季的雨水,另一部分靠条条小溪。这一地区重要的出口品是棉花,因为这种作物能够很好地抗旱。
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由于其棉花生产受到严重的损害,因此巴西东北部的棉田能得到大规模的扩展。但是,在内地种植棉花的方法极其原始;在许多地区人们简单地把这种植株种在山冈上,形成一种草木丛,在0年间人们可以多次收获其纤维。只有在沿海,人们才将这种作物种植在广阔的农田中。
由于这种不规则的种植方法,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它的销售。在坎皮纳斯周围人们还种植剑麻。综上,这个地域的发展完全是在自然而独特的环境影响下进行的。到现代时期,多座巨大的水库已建成,用来保护农业,至少可以抵御干旱。每次干旱都使该地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丧失几十年的成果。
在干旱年代牲畜数量明显减少,需要很长时间来恢复。同时,人口(7年接近万人)明显趋于下降,其部分原因是流行病造成人员大量死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大批人迁移出去。当然最终借助充足的活力和大自然的再生能力,人们不仅战胜了逆境,而且继续取得进步,尽管这种进步十分缓慢。
从20世纪40年代起,东北部的棉花生产就减少了。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矿业得到积极发展,尤其是博尔博雷马高原向美国工业供应各种矿产品。人们在至少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发现了钨矿,它有可能是巴西最大的钨矿。
同时,这里也可开采放射性矿物、瓷土、片岩、黄金和宝石。到20世纪60年代,东北部的地下财富尚未被充分勘探出来,就像累西腓附近的磷酸盐矿那样。由此看来,虽然东北部动用一切抗旱措施仅取得有限成果,但丰富的矿产有可能造福于东北人,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保障。
在圣弗朗西斯科河的湍急处和保罗·阿方索瀑布,筑有一座堤坝进行截流,从而形成了一个大水库。从7年起,水电站向若奥佩索亚、萨尔瓦多等沿海城市提供电力,也向内地的坎皮纳格朗德供电。短时间内,坎皮纳格朗德这个小村庄变成一座拥有10万居民、有活力的城市,成为帕拉伊巴的内地都市。
由于拥有快速增长的工业,这座城市成为商业中心,并向广大内地供应商品。在那里,棉花被去除棉籽,并被压缩成棉包。在这个广大的地域,汽车销售和修理业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坎皮纳格朗德相比较,相同规模的沿海城市纳塔尔在经济上没有多少重要性,虽然纳塔尔也在发展,但是该城的增长并不能特别归因于本身的人口增长,而主要归因于内地逃离者的汇集,因为内地遭遇了严重干旱。
结语
因此,纳塔尔城郊特别广阔。总之,东北部的人口经济状况到20世纪60年代是可以承受的,因为这个地域只占巴西全国面积的很小部分,但是国内的移居者时常表现出对社会的不满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