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易丹在游学语境中融合历史与文化

发布时间:2020/10/3 18:34:14   点击数:

《西洋景:欧洲的9个文化表情》作为一部介绍欧洲经典文化作品的著作,同时也是四川大学教授易丹的一次翻越学院派高墙的尝试。作者在书中依托权威的学术研究与个人感悟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地探讨了不同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复杂语境及与“欧洲文化缘起”的关联,而全篇没有使用任何专业术语的叙述方式更是带给了读者一种容易进入的体验与感悟。

7月19日,易丹教授与诗人翟永明在白夜进行了一场非常有意思的对谈,现场新书更是瞬间售空。在对谈中,易丹从该书的构思谈起,与翟永明分别探讨了“欧洲中心主义”的反思,“欧罗巴”与“美狄亚”源自哪里,文艺复兴中的东方元素以及贸易网络的建立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与影响。

两位嘉宾都曾多次去到欧洲,有着不同却又相似的理解与认知。本篇回顾文字亦可作为新书《西洋景》的阅读导览,透过它可以一窥作者在研究与写作过程中的费尽心思与努力尝试。

▌7月19日活动现场视频

易丹×翟永明对谈精选

翟永明:易丹这本书,没有从一个“史”的角度长篇大论,而是用了九个典型的欧洲文化表情,来表达他对欧洲文化这么多年的研究,这是非常有新意的。读了这本书以后能感觉到,这里面写到的,不仅仅是欧洲文化,还有对历史的梳理,轮廓非常清晰。

书里所用到的讲述方法,不是学院派史论的方式,但可以说是“浅入深出”的一种方式。没有用任何专业术语,只有一种深刻的叙述。我相信很多人去过欧洲,对欧洲也有一些了解,但是我们的这种了解,很多时候是一种游客的视角和心态,是一种浮光掠影的看法。

我自己也去过很多次欧洲,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普是对以前那些经常去的地方,被重新梳理过了,有了一种重新的认识。作为一个读者,我在这本书里面有很多收获。

我想问问易丹,这本书,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相信你花了很多时间研究,也不是一蹴而就,给我们讲述一下写作的过程吧。

易丹:其实构思这个书很困难,我也觉得很痛苦。我在年的时候写过一本书,那会儿是把丹麦作为一个试点去看欧洲。但是这以后,我就一直在想,这么多感触和记录,到底要怎么去写?实在是找不到一个说法,找不到一个框架。

尤其是这十几年,我特别不想写研究性的学术文字。所以就想,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把学术思想和个人感悟结合起来?首先我自己写得轻松一点,同时也让读者感觉轻松一点。虽然触及的话题可能还是会具有学术性,比如说身份认同、身份政治,再比如欧洲人的文化认同,文化身份等等,我能不能用一种比较轻松的方式来谈这些话题?

另一个困难,或者说另一个困惑,就是怎么把这些严肃的学术话题,跟一种读者容易进入的体验状态结合起来。我心目中的理想读者首先是学校里的学生,他们希望去了解欧洲,了解欧洲的文化,甚至希望了解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话题。

▌在活动开始前,部分读者就围着易丹教授希望得到签名

再就是社会上对这块感兴趣的读者,他们会不会也通过读这本书,了解到一些比较前沿的学术问题?也许没有答案,这个书不会有答案,不可能提供最终答案,但是他们能知道西方的一些学者在探讨欧洲时会说到什么,这也是一个初衷,一个考虑的范畴。

写这个书,其实零零散散地做了很久。这中间,有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是什么呢?就是把历史和文化问题,融入一种游学语境。

我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有没有去过,比如说罗马的万神殿,好多人去罗马,万神殿是一定要去的,因为那是非常著名的景点,就像罗马广场、斗兽场,你去了罗马肯定要去那个地方玩。但是要把关于万神殿的学术话题,跟你看到的万神殿那样一个实在的建筑结合起来讲,是一个挺麻烦的事。

因为那是一个奇迹古董,它是公元前2世纪左右建的,建了毁了,毁了又建了,建了又毁了;它同时还是一个又在用的东西,当地教会还在用它,你可以进去参观,可以看到有人在里边做礼拜,也有人在里边举办婚礼。

▌现场读者们热情高涨

这中间,又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变故,万神殿怎么从崇拜各种各样罗马神仙的神庙,最后转换成基督教的教堂,这中间要查证很多历史资料,这个东西让我特别头疼,这么多历史背景怎么融合到里面?当然我现在也不知道,我是不是做成了这件事,我还不敢说成功,我就说能不能达到我想要的那种效果?只有等在座的各位朋友读了以后才能做出最终的评判。

这是我回答的第一个问题。

我想问翟老师一个问题,你刚才说的那一点我特别感兴趣。很多朋友去欧洲的景点,我相信一定还是要先查一查的,比如说你去看巴黎的埃菲尔铁塔,肯定还是要查一下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背景,它的修建的状况如何?但一般也不会花更多心思想这个问题。

翟老师,你年到德国,在柏林驻留了一年,有好多东德的景点,你会不会去做更多的研究,或者思考它背后的问题?

翟永明:当然肯定是要的,但我与你可能是不一样的状态,你英文很好,而我完全是一个游客。我的英文仅限于问路,又不喜欢跟团,所以这种情况下肯定要做足功课才能去那些地方。我在德国住了将近一年,也没有学当地的语言,这可能跟个性有关。

易丹书里说的“西洋镜”,是非常准确的比喻。西方人让你看的西洋镜,是他提供给你的,游客是通过他们的西洋镜,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然后再去参观体验。

在欧洲,我也跟国外的作家有过很多交流,这种面对面的交流非常好,但也有一点局限,在谈到文学和诗歌上,要通过翻译。通过翻译有一种不一样的东西,好像也是西洋景式的,你会觉得有很多东西,自己不太注意,但对方却很感兴趣;你以为对方很理解的地方,他却完全不知道,这是不一样的体会。

▌现场的媒体朋友们

回到你刚才说的万神殿,我很早就去了罗马。每次到欧洲去都要买一本《孤独星球》,然后按照上面说的挑几个地方去,结果那次我的中文导游书中途被偷了。顿时两眼一抹黑,只好就地买了一个意大利语的地图。那是我第一次去罗马,除了建筑外观,我对万神殿内在的史实真的是不了解。

这次看你的书,看到万神殿的时候,就觉得特别有意义。有的时候,我们去到一个地方,走马观花看一下,对它只有较深的图像意识;在另一个机缘下,如果看到(关于它的)全新的解说,那么这样的一种话语和解说,就跟脑海里的那个图像吻合了,你会觉得这个东西一下就流畅了,就顺了,这是我作为一个游客的体会。

易丹:我在白夜参加过几次跟外国诗人的交流活动。有一次来了一位爱尔兰的桂冠诗人,我们座谈的时候,他就说他特别喜欢中国的诗人,问他喜欢的诗人是谁,他说杜甫,他对中国当代的诗歌写作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

翟永明:他是完全没有概念,除了杜甫他不知道中国的第二个诗人。

易丹:后来我们一块讨论的时候,他不断给我们介绍爱尔兰的诗人,19世纪的,20世纪的,不断介绍,很多中国当代诗人其实是比较了解(他们)的。比如叶芝,还有其他的爱尔兰作家,我们大多数都比较清楚,但是他认为我们对于爱尔兰诗歌的了解就像他们对中国诗歌的了解一样,只知道一个人。

我以前在川大教的外国文学,教了几十年,在座还有好几位同学都是外国文学的研究生,还不是后来的电影电视。我觉得里边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东西,今天提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就是中国的对西方文艺的研究,比如说欧洲文学艺术的这些成果,不管是诗,还是小说、艺术、绘画、雕塑、建筑等等,写成一本书以后,更多的是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gjqh/2096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