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酸枣儿
孙彦平
“嘎嘣脆!”看到一嘟噜一团小山楂一样又大又红的酸枣儿,刘老师满心欢喜地伸手去摘。
“哎呀!”猛不防,她感觉手背一阵热辣辣,疼得急忙蹲下身来,看着红红的手背,眼泪金豆子一样叭嗒叭嗒往下掉。
张卫的眼角抖了一下,随即又斜了过去:“刘老师,你怕‘扫角儿’?蛇、马蜂、蝎子,垴上多着呢!一个‘扫角子’眼里都淌汗,你还是走吧!”
刘老师本能地立起来,身子向后退一步。
“刘老师,想吃‘嘎嘣脆’我给你摘,求求你,别耽误我打枣行不?我问了,给爹看腿,得斤湿枣的钱才够呢。这两天人们都在抢着打酸枣,过了季,去哪儿打去?”
“斤!你觉得你能打够?你先上着学,你爹的腿,咱们另想法子!”看到张卫还犟着要辍学,刘老师急了,仿佛忘记了手背上火燎一样的疼。
“打一斤是一斤,我一斤一两攒着,反正得给爹看腿。老师,你还是少管我家的事儿吧,你管不了。”张卫边轮着棍子敲枝头的酸枣儿边说。
“那老师和你一块儿攒!”刘老师忍着疼,从地上抄起一根棍子去向枝头的酸枣儿砸去。
“老师!”张卫本想再扔几句“棒槌话”,把这个耽误自己打枣儿的老师气回家,刚扭头,却看到刘老师前边的酸枣枝儿上,正挂着尺把长的一窝马蜂,他大喊一声,向刘老师扑过来……
张卫的头肿得像大柳罐一样,两眼连一丝缝儿也看不到。刘老师知道,张卫将她紧紧护住,全然不顾他自己的脑袋、后背和四肢成了马蜂群密集进攻的目标。
刘老师打了电话,酸枣垴儿村委会组织社员连同学校的老师一起将她和张卫救回来,送往乡卫生院。
刘老师和张卫床挨着床打点滴。张卫一个劲儿求刘老师,千万不要让他爹知道,就他爹那脾气,说不定会把他的腿砸折的。刘老师答应了他。
只有他们俩的时候,张卫把自己家里的一切都告诉了刘老师。酸枣垴儿上,红砂土什么庄稼也不长,就长酸枣儿,村里穷得只剩下一条一条的光棍儿。张卫爹把脑袋掖在裤腰带上,吊在崖上打乌灵脂、掀崖柏,攒了一些钱,从云南“买”回来张卫妈。去年冬天,张卫爹从崖上摔了下来,把多年攒下的收入全砸了进去,命算保住了,但一根腿折了,成了残废。干不了营生,他就喝酒,喝醉了就发酒疯,把张卫娘打跑了,还脱下鞋底把上门劝他的村支部张书记砸了出去。
刘老师刚想问张卫他和爹不能享受低保是不是因为爹用鞋砸了张支书,张卫说,张支书倒没有拿爹发酒疯当回事儿,后来张支书又找上门来让爹填表,可爹却自认为张支书是来看他的笑话的,硬把人家骂了回去。张卫不敢对刘老师说的是,爹还直白地骂刘老师,说用脚后跟也能想明白,一个省城来的大小姐,还指望她能在酸枣垴儿上扎根?能熬到三年特岗期满就算是太阳从山北边出来了。
“你爹说过我吗?”张卫就怕刘老师问这话,可偏偏刘老师就问了。
“没、没……”张卫脸像酸枣儿一样红。刘老师似是看出了什么,把话岔开:“‘嘎嘣脆’酸酸甜甜的,我从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酸枣儿!这酸枣儿要是带到城市大超市,估计抢疯了。哎,那么极品的酸枣儿,沤了卖枣核儿,真的可惜了。把‘嘎嘣脆’拿到市里卖,为什么不呢?对,可以试试。”
张卫嘴上不说,可从心里笑话老师。他还从来没有见过拿酸枣儿去卖的。这“嘎嘣脆”口头好是好,最大的毛病是没法保存,头天还脆生生的枣子,放不了两天,就口味儿大变。
虽然是无意间想到,可在刘老师心里,已在认真盘算这件事儿。
刘老师发动了“水滴筹”,很快便筹到六万多元,她带着这六万多元,督促张卫爹去省三院给残腿做手术,刘老师和张卫爹“约法三章”:第一,让张卫继续上学;第二,不能酒后打张卫;第二,老老实实填表,让张书记给办低保手续。听了刘老师的要求,张卫爹脖子梗了起来,不去!刘老师看出门道来了,明白张卫爹是不想无缘无故收人家六万多元。刘老师“直白”地告诉张卫爹,这六万多元不是白出的,她是有自己的“小九九”的,她看准了张卫院里那株六百多岁、一搂多粗的酸枣树,想买下那株酸枣儿树!还有一个约定,收酸枣儿的季节,给他捐款的“善人”,只要上了酸枣垴儿,每人回赠人家一包儿“嘎嘣脆”。原来刘老师也是无利不起早,张卫爹眯眼看了看刘老师,仿佛把她看透一样。似是心中反来复去算帐,一会儿,他说:“管他呢,依你!”
刘老师在“抖音”上卖力地吆喝,把在省旅投公司工作的老同学“忽悠”上了酸枣儿垴,老同学考察酸枣儿垴的特色旅游资源,酸枣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很快成立、运行;很多给张卫爹“水滴筹”的“善人”,被邀请上了酸枣儿垴,尝到“嘎嘣脆”以后,惊为天物,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嘎嘣脆”成为风靡县城、省城的美食新宠,一些新晋网红借着“嘎嘣脆”大火起来;张卫家院中六百多岁的酸枣王六百多岁的酸枣儿王、极品的崖柏、“垴虎儿”、“琉璃儿”、山丹丹花儿、大花杓兰等奇花异木让见惯植物园林木的城里人眼界大开:“嘎嘣脆”、油布袋儿、凉糕、推可拉儿、“钢丝面”、山野菜等等山乡野味儿,让他们大快朵颐;酸枣儿、崖柏等野树野花做成的盆景,随之被他们带回都市,毫不羞涩地与那些出身名贵的君子兰、蝴蝶兰等一起在阳台上争奇斗艳;枣茶、枣糕、枣脯、酸枣汁儿等深加工酸枣产品,随之进入省会的大小超市……“酸枣大观园”名扬省城。
一块红色的酸枣垴石,夹缝中生出一株酸枣来,壮硕、虬曲的根茎上摇曳一枝新生的酸枣枝儿,挑着翡翠一样的叶子、玛瑙一样的酸枣儿,缠绕着一枝正蓬勃开放的喇叭花儿,似是在讲述,也似是在歌唱……张卫说,这是父亲用自家院里的那株酸枣之王的根做成的,他给他起名叫“酸枣儿之歌”。爹要他把这盆盆景送给刘老师。
“怎么想着送给我呀?”刘老师问。
“你、你、你不是要下山了?”张卫说。
“谁说我要走了?”
“爹说,你三年特岗到期了……”
“是,三年了,我就要入编了。可我没说走啊?”刘老师扭头问张卫:“怎么,想撵老师?”
“不,不……你到期了,能调了,为什么不调啊?”张卫脸红得像酸枣儿一样。
“谁说特岗到期就下山?谁爱走谁走,我不走。”刘老师仰仰头。
“为、为什么啊?”张卫问。
“不为什么,我是属酸枣儿的。”刘老师笑笑,端起那盆“酸枣儿之歌”,笑笑说:“这礼,我收下了。”
张卫笑了,刘老师也笑了,脸像熟透的“嘎嘣脆”一样红红的,还散发着一股特有的香味儿。
孙彦平,笔名河蚌,《平山教育》编辑,性耽山水逍遥鸟,乐听快门记大千。为无益之事,遣有涯之生,碌碌穷忙,怡然穷乐,老之将至,一事无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