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地理背诵手册专题11世界地理总论

发布时间:2021/7/28 10:49:40   点击数:

专题1.1世界地理总论(地球和地图)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的证据: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且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3)麦哲伦环球航行;

(4)卫星照片。

2、地球的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二、地球仪

在地球仪上识记以下内容。

南、北极,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三、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纬线(纬度)

经线(经度)

形状

圆(除极点外)

半圆(两条相对应经线组成一个圆)

长度

1.赤道最长,极点最短为0,度数越大,纬线越短;2.同纬度的纬线等长

等长(约为2万千米)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起始线

赤道(0°纬线)(距南、北两极相等的纬线圈)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度数范围

0°~90°(南北纬)

0°~°(东西经)

度数分布规律

北纬(N):向北越来越大

南纬(S):向南越来越大

判定:纬度向北变大的是北纬N,向南变大的是南纬S

东经(E):向东越来越大

西经(W):向西越来越大

判定:经度往东变大的是东经E,向西变大的是西经W

特殊线(点)

赤道(0°)、南北回归线(23.5°)、南北极圈(66.5°)、30°和60°、两极(90°)

本初子午线0°、西经20°经线、东经°经线、°经线

划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N、赤道以南为南半球S

0°——30°N(S)为低纬度

30°——60°N(S)为中纬度

60°——-90°N(S)为高纬度

回归线和极圈是五带的分界线

20°W以东到°E为东半球,20°W以西到°E为西半球(大大为西,小小为东——经度大于的都在西半球,小于20的都在东半球,其余东经E在东半球,西经W在西半球)

四、经纬网

1、利用经纬网确定地面上任何一点的位置及其相对位置。

A确定地球上一点的地理位置

(a)确定度数。根据横纬纵经的原则,按照题目要求写出经纬度。

(b)确定东西经和南北纬。首先回忆符号:东E西W;南S北N。然后根据度数变化规律确定符号。(向东度数越来越大为东经E,向西度数越来越大为西经W,向北度数越来越大为北纬N,向南度数越来越大为南纬S)

B确定地球上两点的相对位置

依据: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确定四个方位。

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判断两点位置。

五、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地球自转

地球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自西向东(俯视逆时针方向)

周期

一天(约24小时)

一年

引起现象

昼夜交替(周期24小时)

时间差异(东边比西边早)

季节变化(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时间长短不同;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五带形成(各地一年中获得太阳热量不同,自北向南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太阳直射点移动:春分——夏至,冬至——春分;(直射点向北移)

夏至——秋分——冬至(直射点向南移)

五带划分(依据:根据各纬度接受太阳热量差异)

六、地图

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⑴方向

①平面上的八个方向: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

②地图上方向的表示法:

a有指向标的地图,应根椐指向标所标方向去辨认(箭头指向北方);

b没有指向标的地图,通常采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定确定方向;

c在经纬网上应根椐经纬网所指的方向确定方向。

⑵比例尺:

比 例 尺

范围、内容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

分子相同情况下,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同一图幅,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

③比例尺的选择: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内容越简单。如:学校平面图应选择较大比例尺;画中国政区图应选择较小的比例尺。

⑶图例和注记:

图例: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

注记:地图上的文字解释如山脉、河流国家、城市等的名称,以及山高、海深的数字等,叫做注记。(记住地图上常见的图例)

七、地形图的判读

1、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

山地

海拔较高大于米,坡度较陡,地面崎岖。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科迪勒拉山系

丘陵

海拔较低,海拔在-米之间,相对高度小于米,地面较崎岖。如:中国的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高原

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高大于米,边缘较陡峻。青藏高原(世界最高),巴西高原(世界最大)。

平原

地面起伏较小,海拔较低,小于米。亚马孙平原(世界最大),东欧平原。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刚果盆地(世界最大)。

2、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记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如下图所示)。

山顶(山体的最高处)、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两个山顶中间的部分)、

陡崖(等高线出现重合现象的部分)。

注: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越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rkzz/24192.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