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国家象征 >> 李自成难成大器根源难改山大王强盗本性
杀星转世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至万历时,已是第13个皇帝,明朝已经建立多年。只是此时早已过了全盛期,整个社会正日趋衰败,各种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最根本的是土地兼并问题。朱元璋本人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从地主和农民两个方面着手解决这一难题。他用法律手段禁止地主的兼并行为,同时通过“路引制度”使农民不得四处流动。
土地兼并是每个朝代都面临的问题,明朝也是如此。随着时间推移,土地慢慢向地主集中,尤为严重的是,明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太监直接管理、收税的皇庄(皇室直接管辖的田庄),这样就出现了大规模强占土地现象。明孝宗年间,只有4处皇庄,官田不到0顷。到了明武宗的时候,皇庄增加到了36处,占地5.3万多顷。其他皇亲国戚纷纷仿效。根据《明会要》记载,洪武二十六年,田地总数是多万顷,到了弘治十五年,减至万顷。这减少的一半,就是被皇亲国戚们兼并了。
这样一来,无数农民无地可种,流离失所。又因为明朝路引制度,这些流亡到外地的农民受到官府追捕,成了所谓的“流民”。土地少了,朝廷的赋税反而增加了。有田地可种的农民要负担更沉重的苛捐杂税,于是有田地的农民也开始大规模地弃田出逃,加入了“流民”的队伍。逃亡农户的赋税分摊在未逃亡的人身上,于是又引起逃亡,如此循环下去,“流民”越来越多。
偏偏这时接连出了几个昏聩的皇帝。先有荒唐的正德皇帝,继有20多年不上朝的嘉靖皇帝,后有打破这个纪录的万历皇帝。以及热心做木匠、任由太监胡作非为的天启皇帝,当皇位传至崇祯时,国家已经糜烂,无法收拾。
陕西长期以来是社会矛盾的焦点。这里土地贫瘠,生产落后,赋税徭役严重,加之连年灾荒,农民生活尤为困苦,阶级矛盾尖锐,常成为爆发农民起义的地区。
李自成小时候是有机会读书的,但是天生尚武的他,似乎对学业不太感兴趣。8岁那年,李守忠送李自成和李过去私塾读书。但是这两个人都重武轻文,不喜欢读书。有一天,李自成对好友刘国龙说:“吾辈须习武艺,成大事,读书何用?”这话说得很有气势,只是内里透着愚昧,想当初项羽也是这么说的。两人有着类似的品性,类似的经历,结局也有相似之处。
李自成如何走上了造反之路?史上说法迥异不一。不管真相是怎样的,官逼民反,应该是最根本的因素。纷争乱世,喜好武力的李自成自然不肯落于人后,动乱之中初显身手,而后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李自成最开始一无所有,只能依附于别人的势力,他前后共投奔了好几个领导者,但是都很快脱离了出来。毕竟,李自成想要自己成为一方之大,怎么能总是屈于别人之下。
王左挂起事较早,活动在陕北怀宁河一带,很快发展到三四千人。李自成觉得王左挂的势力较大,便投到他的军中,充当他手下的一个小头目,号称“八队闯将”。
崇祯三年(年)王左挂率众南下劫掠韩城,总督杨鹤率兵来剿,王左挂损失过半,便接受了官军的招抚。李自成愤然而去,投到不沾泥(张存孟)军中。但是不沾泥胸无大志,不能容人,李自成在那里只待了两三个月,便领着李过和自己的一小队人马投靠高迎祥去了。
这位独眼闯王逐渐从明末造反大潮中脱颖而出,从屡遭围剿,几度诈降,险遭剿灭甚至身边只剩18个部下,到后来建国“大顺”,一路北上摧枯拉朽,“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最后埋葬朱明王朝。但是他却在辉煌的顶点上骤然陨落,空做了仓促的41天帝王梦。偶然吗?必然吗?李自成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份值得深思的问卷。
闯王双刃
历经起落,辗转四方。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无畏艰辛,一路杀过,常于绝处逢生机。但是,“破军星”的负面破坏力也不容忽视,“流寇”出身的军队,又会给贫苦百姓带来怎样的生死折磨呢?
崇祯九年(年)正月,高迎祥联合张献忠等人围攻滁州,守军拼死守城,火炮连发,农民军伤亡惨重,滁州城数日攻不下。此时,援剿总兵官祖宽率领数千辽东兵赶到,冲击高迎祥、张献忠农民军,农民军大败。
高迎祥牺牲了,李自成被众人推举为闯王。这时各部农民军接连受挫,不少农民军首领还投降了明军。洪承畴、卢象升、孙传庭等人有勇有谋,在他们的协力围剿下,农民军的处境十分困难。上天会赐给李自成怎样的转机?
正当官军节节胜利之时,清兵却突破喜峰口,大举南下,接连攻占昌平、宝坻、房山等许多州县,直逼京师。这一年,清太宗皇太极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大清”,祭天地,受尊号,改元“崇德”,并遣兵内犯。崇祯皇帝急调卢象升等入援京师。这样,李自成等农民军身上的压力大大减轻。
崇祯十一年十月(年),李自成被迫向河南转移,却中了洪承畴、孙承宗在潼关南原设下的埋伏,李自成的队伍基本上全军覆没,只带着少数几个亲信逃入商洛山中,这就是著名的“潼关原大战”。在此后半年多的时间里,李自成不得不和亲信在陕南和川、鄂交界的山区中东躲西藏,躲避官军的追剿。直到第二年5月张献忠谷城复叛以后,才重新活跃起来。
从大局来看,熊文灿“先抚后剿”的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农民军大部分都被招抚,李自成也潜伏不出(外界传言李自成已死)。这时熊文灿正自我感觉良好。浑然不知大祸已经临头。熊文灿的大祸不在于李自成,恰恰在于已经接受招抚的张献忠,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在谷城再次叛乱,接着率军联合罗汝才一起叛乱。“帝闻变,大惊,削文灿官,戴罪视事。……十三年十月,文灿竟弃市。”弃市就是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犯人暴尸街头的一种刑法。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刑法,在闹市当众杀人可以威慑百姓。
李自成闻听张献忠复叛,立即赶去与张献忠、罗汝才会合,不久又被官军打败,被困于四川巴西鱼复诸山中,身边只剩下数十人。自崇祯十三年一月至四月间,李自成一直在这里躲避,这就是史书上常说的“鱼复山受困”。
此次受困鱼复山,其窘迫与潼关南原大战后蛰伏商洛山相差无几,李自成曾数次想要自杀,经养子李双喜劝说才打消了念头。当时他的手下有很多人出去投降了官军,连最骁勇善战的刘宗敏也有这种想法。
李自成觉得大概上天要灭亡自己,便对刘宗敏说,人们都说我将来能够成就帝业,你去占卜一下,如果不是吉卦,你就拿我的人头去向官军投降吧。刘宗敏连卜3卦,没想到竟然都是吉卦,他于是相信李自成确实是上承天命,这才死心塌地地追随李自成。
此次李自成可以说是危险之极,如果占卜的时候运气不好,3次中有一次不是吉卦,就不会有后来的进北京了。刘宗敏也迷信,3卜3吉,于是决定誓死追随李自成。关键是表示决心的方式很有问题,他的方式是杀死自己的两个妻子,更恐怖的是,“军中壮士闻之,亦多杀妻子愿从者”。这是《明史》清清楚楚记载的事情。
这一回被困鱼复山中,李自成破釜沉舟,准备拼个鱼死网破,不管怎样都要有个结果。
高歌猛进
崇祯十三年秋天(年),李自成从巴西鱼复诸山中突围而出,进入陕南。当年冬季,又率部挺进中原,在河南迅速发展壮大。此时的河南连年灾荒,官府除加征剿饷外,又加征练饷,民不聊生。农民纷纷加入农民军,李自成得以迅速发展到十余万人。
但此时的李自成碰到了李岩,有李岩相助,实在是他的福气。因为李岩的谋划,李自成得以打进北京。同李岩一起投奔李自成的还有卢氏县举人牛金星,牛金星又推荐了宋献策。宋献策一来就向李自成献上谶语“十八子,主神器”,李自成听了非常高兴,以为宋献策说的“十八子”指的是他。其实这是年前沙陀人李存勖用过的招数。李存勖是李克用之子,因父子镇压黄巢起义有功,被赐姓李。后唐建立前,李存勖派人编写了这个拥戴自己登上皇位的图谶。如此显而易见的盗用,却正好糊弄李自成这样不喜欢读书的人。
接下来,李岩对李自成的劝告,对李自成的一生意义非常重大。李岩首先劝李自成少杀人,以收取人心。李自成接受了他的意见,“屠戮为减”。接着劝告李自成将掠夺来的财物赈济饥民,“民受饷者,不辨岩、自成也,杂呼曰:‘李公子活我。’”
此外,李岩很重视宣传,他编了一首词“迎闯王,不纳粮”,让儿童四处传唱。经过这三件事后,“从自成者日众”。这三件事都切中要害,之后李自成才真正地迈出了从“流寇”向“皇帝”的第一步。
牛金星则建议李自成“禁淫杀,据中原,收人心”。为了做到这一点,“倡言大军所至,百姓给复一年”。也就是在新占领区内免除老百姓一年的徭役。为了收揽民心,牛金星还建议李自成在告示中宣布:“杀一人如杀我父,淫一人如淫我母。”当时官军缺饷,所到之处公开抢掠,漫无纪律。李自成的这些措施口号极得民心。
崇祯十六年十月(年),李自成攻破潼关,占领陕西全省,督师孙传庭战死。洪承畴早已在崇祯十五年2月投降了清兵,孙传庭死后,明政府中再无李自成的敌手,很快,李自成攻占西安。进入西安后,首先大掠三日,然后下令禁止。十七年正月,李自成称王于西安,定国号大顺,建元永昌,封功臣,定军制,开科取士。
二月,李自成率军强渡黄河,东进山西,连破汾州、太原。旋即兵分两路,遣部将刘芳亮率南路军攻大名(今属河北)、真定(今正定),李自成与刘宗敏率主力为北路,于宁武关(在今山西宁武境)与明军血战数日,击杀明总兵周遇吉。后相继进占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昌平(今属北京)。
三月十三日,农民军焚烧了昌平的明十三陵。明政府兵部派出的侦察骑兵,一个个地全都投降了,所以李自成的农民军已经逼近北京,崇祯和大臣们仍被蒙在鼓里。
三月十七日,崇祯召群臣议事,群臣束手无策,“有泣者”。局势败坏到这个地步,除了投降和战死外,再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崇祯在某种程度上与李自成有些相像,他们都忽略了民生问题。李自成尽管有过赈济灾民的行为,但是总观起来,他的军队,对百姓的危害要占上风。他们都以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却是由英雄人物来推动的,因此历史就是英雄人物的历史。但是他们忘了,普通民众可能无力推动历史的进程,却是历史的亲历者,历史同时也是普通民众的历史。忽视民众的存在和感受,只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gjxz/23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