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国家气候 >> 特别专访福特基金会高倩倩谈中美关系下
导读:
年2月25日,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CFF)秘书处就“中美关系下的基金会与行业发展”的主题,特别专访了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高倩倩(ElizabethKnup)。在专访中,高倩倩女士详细介绍了福特基金会和她本人在中美交流中的角色与担当,福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新的资助战略,以及不少值得中国基金会行业思考和借鉴的做法。现将专访全文分享如下。
▲本文经作者确认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文约1.6万字,阅读时长约30分钟,建议收藏后阅读。
*福特基金会(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高倩倩(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备注:高倩倩女士长期在中国生活,中文非常流利,访谈时尽可能用中文回答,涉及较为复杂的问题时,采用英文回答。全文以中文呈现,个别用词用语标注英文。
访谈人:史成斌、吕全斌、谭红波
CFF:高倩倩女士,您好。先问您几个轻松的问题。您去过中国哪些省份?最喜欢哪里?
高倩倩:年,我第一次来中国,一直到现在,这么长的时间让我可以去很多地方。除了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广西,其他省份我都去过。我喜欢大自然,去过吉林长白山,那里的天池非常美,我建议每个人都去看看;另一个地方是徽州,在安徽、江西一带,那里的农村很美,有山有水,古代的建筑还在那儿。当然还有很多我喜欢的地方,包括我工作生活过的南京。
CFF:往西部去,您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地方?
高倩倩:西部去的少一些。我们都喜欢云南,丽江和西双版纳都不错。当然还有四川和重庆,我比较喜欢吃川菜。
CFF:您最喜欢的一道中国菜是什么?
高倩倩:我经常想,如果一年内天天吃中餐,每天都可以吃不同的东西,因为中国菜的种类太多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上大学的时候,我的老师建议,如果真正要跟中国人有很好很密切的交流,最好到台湾留学,因为当时中国大陆还不太开放。我年到台北留学,跟当地家庭住在一起,她们一个来自湖南,一个来自四川。经从她们,我学习了两道特别喜欢的中国菜:麻婆豆腐和鱼香茄子。到现在,平常上班我会自己带豆腐,加一点老干妈,午饭就很美味。
*年,高倩倩在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照(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CFF:您最初到中国大陆有什么印象?
高倩倩:那是很久以前。在台北留学期间,我就一直想来中国大陆,等到年1月才有机会。当时我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theNationalCommitteeonUnitedStates-ChinaRelations)工作,它是美国一家比较有名的NGO。我先后跟两个美国考察团到中国来访问,第一个是城市规划与发展考察团,第二个考察团当时是福特基金会资助的项目,帮助中国大学建立区域研究(AreaStudies)中心,比如非洲或中东区域研究中心。那时候刚刚爆发海湾战争,本来我们来中国的目的是帮助大学思考怎么建立学术中心,但因为他们是中东问题专家,所以交流的每一个问题都跟战争有关,让我印象深刻。
那时候,我经常在北京,我的印象首先是没有太多汽车,机场高速特别漂亮,但是路很窄,类似现在的辅路。城市比较昏暗,晚上没有什么电灯,路上看不到很多饭馆,路边有喝啤酒、吃夜宵的地方,但只有一两盏电灯在那儿。这是跟我自己的国家完全不一样的地方。1月的北京冷的不得了,天很蓝,我们去了长城也去了故宫。当时没有多少中国人经常旅游,长城上或者故宫里,没有人山人海,几乎只有你一个人站在那,你可以尽情想象明代的长城是怎么样、故宫是怎么样。
还有一个印象,当时中国人对美国非常不了解,对很多东西非常好奇,什么都想知道,什么都想学习。因为是第一次来,我也什么都不知道,对中国非常好奇,非常想了解。当时中方和我们双方都抱持非常开放的心态。
CFF:您的中文名字为什么取名“高倩倩”?
高倩倩:这是有故事的。我年大学二年级才开始学习中文,我们有一位中国老师,来自台湾,他希望所有学生都有真正的中国名字,而不是“伊丽莎白”这样一看就是外国名字。“高”在台湾的拼音开头是“K”,我自己的姓“Knup”也是“K”开头,这是为什么选“高”的原因;“倩倩”是老师给我选的,不是我自己想到的。所以“高倩倩”这个名字是我第一位中文老师取给我的。现在偶尔会有小困扰,比如我出门开会同事帮我约车,跟司机说“高倩倩会出来”,我出来的时候,司机不认得我,因为他以为我是中国人。
“高倩倩”这个名字从年用到现在,已经存在这么多年。我用“高倩倩”的身份和世界交流,跟Elizabeth是两个我(Ego)。“高倩倩”给我的生命带来了新的故事。
CFF:请分别用一个词形容您经历的年以及您期待的年。
高倩倩:年我用一个词就是Frustrating(令人沮丧的)。很多事情我们原来想做就做,但这一年尤其在美国,不能正常去上班,要乘飞机到中国来也很难。我们过去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做不了,所以有点Frustrating。
我期待的年用一个词是Travel。我自己的生活就是依靠我能够坐飞机飞美国、回中国,以及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我确实很期待Travel。不仅仅是我,包括福特基金会的领导没法到中国来访问,你们也没法到国外去学习,我们都没法Travel。Travel的含义不仅仅是旅行,更重要的是交流、学习和互相了解。你不能到别的地方去,你就没有办法打开你的思路。
我一直有点担心,这段时间很多国家都封闭起来,没办法跨国交流,而每个国家的人都有自己比较喜欢看的媒体,长期下去会把世界上互相理解与合作的成果往后推,事实上我们已经退步了很多。所以我期待年我们都能够Travel,互相交流更多。
*年,高倩倩参加中美乒乓外交二十周年纪念活动。右一为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CFF:您为什么选择中国?为什么选择将自己的事业定位为架构中美关系的桥梁?在华工作期间,您有哪些深刻的印象?
高倩倩:我真的希望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但是并没有。我从小学五年级到大学一年级一直学习法语,在高中学了西班牙语,所以我选了非常有名的教外语的大学叫MiddleburyCollege(米德伯理学院)。大学一年级我还在学习法语,我记得非常清楚,我坐在课堂上太无聊了,因为我不认识任何一个法国人,没有去过法国,一直都是书面上的文法、生词的学习,我突然觉得非常没有意思,所以决定要换一种语言。我跟我爸爸说,我要换德语,因为我的祖先是从德国来的。我爸爸说,学德语没用,因为德国人都会英语,你再选一个。
在大学,我们每学期每门课的老师会集中做宣传,学生可以去观摩,从中选出喜欢的课。那次我没有参加,但是我有两个朋友去了。她们回到宿舍,非常激动地跟我说中文,有一句话:妈骂马吗?Didmotherscoldthehorse?我们都觉得这门语言太神奇了。就这样我们打算下学期都去学习中文。等假期回来,只有我一个人去上中文课,她们两个都没去。后来我就学了中文,觉得挺不错。到现在,其中一个人还是我非常好的朋友,她说她很骄傲,我这辈子都“归功”于她。(Shetakesthecreditformywholelife.)
我为什么选择学习中文,并且选择来中国?我的想法是,学习一门语言,慢慢会觉得应该多学一点文学,然后应该多学一点历史。从语言的入口,可以走进一个大的文化。我当时觉得最好可以读博士,研究中国历史,今后可以当老师,成为加深彼此互相了解和理解的桥梁。后来我在密西根大学读了硕士学位,在那儿我发现我的性格不是那种天天坐在图书馆里做研究的人,我更愿意在社会上做一点事,最终我没有读博士。
于是我跑到纽约,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工作。过了几年,我觉得我从来没去过大陆,应该去一趟,于是我就来了。这是一个过程,不是突然一下子有很大的想法,我从很小的门口走进去,最终选择了NGO。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理念是,通过桥梁工作和交流沟通,才会有更进一步的互相了解和理解,才会有比较稳定的中美关系。我从那边开始真正从事桥梁工作。我所有的工作都有这么一个目标,不管是在南京大学与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办的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还是在企业里,都需要先互相理解,才能够有合作。
关于在华工作的深刻印象,我觉得真正做到互相理解(MutualUnderstanding)是非常难的。我们经常把责任放在别人身上,而不是放在我们自己身上。你真正要理解别人,就必须离开你自己的座位,坐到对方的位子上思考,扩大你的世界观(WorldView)。我们说了很多,但真正做到非常难。你希望对方理解你,同时你也能理解对方,才能够有很好的合作。尤其是我在企业工作时,这些互相不理解挺多的,有时候没法沟通,就会有一点失望。
你看我准备一辈子都在中国工作,一方面我觉得非常值得(Rewarding),因为我在做一件很多美国人做不了的事情,但有时也会沮丧(Frustrating),明明做了很多努力还是做不成。当然,所有值得做的事情总是复杂和困难的。
*年10月,美国前总统乔治·H·W·布什(右一)访问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右二为中方主任陈永祥,左二为美方主任高倩倩(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CFF:美国大型基金会的对华业务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资助在华项目,另一类是促进美国对中国的了解。福特基金会为什么选择中国,尤其是选择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高倩倩:其实,福特基金会从上世纪50年代就选择了中国。那时中国刚刚解放,我们觉得中国是很重要的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福特基金会在50年代、60年代资助了很多在美国和北欧大学里的中国研究中心。我看到这样一个数字,到70年代,福特基金会资助了美国国内40%的中国研究中心。
到60年代,我们开始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CommitteeonScholarlyCommunicationwiththePRC)和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提供资助。当时美国的机构还不能直接跟中国大陆交流,很多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但是大家都认识到,中国是一个非常大的国家、世界上很重要的国家,我们应该多了解它。
这期间,我们资助了很多中国问题专家,他们当中有些已经来过大陆,正是基于已经存在的资源和关系,年中美建交后,福特基金会能够马上开始跟中国展开交流,包括跟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等建立交流关系。为什么选择中国?因为中国非常重要,而且当时没多少人理解它,我们愿意帮助更多美国人理解中国。于是,年中国刚刚开始改革开放,我们就有了机会。
我听说过一个故事,但没有找到什么记录和证据。大概年或者年,福特基金会一名员工在日本碰到当时上海一位有名的领导叫汪道涵。汪道涵跟福特基金会的员工说,希望福特基金会能够资助一些学术项目,帮助中国在经济、法律和外交这三个领域做一些学术推动。我们从那时就开始资助美国和中国的一些机构共同推动学术领域的交流,主要是资助中国的大学建立经济、法律、国际关系方面的学科。
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因为中国有这个需求,而且我们的交流已经存在,有很好的基础。很多人当时都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件好事,对中国来讲是好事,对全世界来讲也是,所以我们非常愿意资助和支持这方面的发展。
*年11月,高倩倩出席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图片来源:福特基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gjqh/23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