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巴西 >> 国家气候 >> 为什么只有在朝鲜战争后中国才被列为强国强
保罗·肯尼迪:如果重写《大国的兴衰》
年4月0日 新华网
新华社华盛顿4月9日电 (天下人物)保罗·肯尼迪:如果重写《大国的兴衰》
新华社记者徐剑梅 刘晨 胡友松
35年前,保罗·肯尼迪首次接到耶鲁大学历史系教授聘书时,仅38岁。3年前,出版《大国的兴衰》时,他42岁。
再过两个多月,肯尼迪将庆祝73岁寿辰,虽华发萧疏,却毫无龙钟之态。近日,这位历史学家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在近两个小时访谈中,他始终保持思维敏锐,逻辑缜密。交谈中,学者的严谨底色鲜明——回答问题时先厘清概念再陈述看法,并援引史实为据。
肯尼迪生于年6月,家乡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沃尔森德,父亲是船坞工人。高中时,受历史老师激励,他开始对历史和全球大趋势产生兴趣。本科毕业时,他拿到纽卡斯尔大学历史系年来第一个一等生荣誉。系里教授鼓励他深造,于是他进入牛津大学,研究“太平洋上的帝国主义”。年获得博士学位后,他在东英吉利大学谋得教职。年,他受聘于耶鲁,教授英国史。
肯尼迪年轻时出书很快,几乎每一两年就有一本著作问世,但《大国的兴衰》令他骤得大名后,出书速度明显慢了下来,间隔往往达六七年。
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他刚完成一本关于二战海军和海权史的新著,不久将出版。在史学领域,他最为深耕的是海军史,而后延伸至军事史、大国关系、“大战略”研究,由专而博的学术痕迹清晰。
《大国的兴衰》引发的轰动和争议,是他事先不曾料到的。问世3年来,这本书已译成23种语言在世界各地一版再版,销量达数百万册,为他赢得很多赞誉。
他以“大战略”眼光,把大国竞争置于全球格局之下进行整体分析,被认为开了先河。而他对史料的比较分析,不仅显示了扎实深厚的史学功底,也凸显了历史研究对洞察人类未来的巨大价值。
与此同时,各种批评也密集而至:“经济决定论”色彩太重,弱化了人、制度和文化因素;是“糟糕的预言家”,预言美国走向相对衰落,但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视角和叙述模式单一,脱胎于欧洲“均势”史学,理论方面缺乏深度和突破。
倘若重写此书,主要观点会否改变?有出版社约肯尼迪为《大国的兴衰》写一篇新的前言,他因此深思过这个问题,但答案是:书中主要观点“不需要改变”。
在他看来,年来大国兴衰的历史表明,大国相对的经济实力与地位,与其相对的军事实力与地位相关联;而大国之兴衰,最终、更重要、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是相对他国而言的经济实力;“大国的经济基础决定和影响着它的相对地位。”在国际事务中,包含金融和技术实力在内的经济力量是更加持久、更加重要的力量,超越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误解。
肯尼迪曾说,《大国的兴衰》能够风行,部分原因是时机“凑巧”。当时,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对外黩武而忽视国内基础,因此面临衰落的风险。美国国内也正在对里根主义8年得失展开讨论。而在国际上,特别是当时经济快速增长的西德和日本,对这样一部剖析大国经济、军事和战略变迁对世界历史的塑造的著作也存在强烈兴趣。
一书成名好不好?肯尼迪说,当然好过无人 肯尼迪把自己定位为一名历史学家。在历史学家看来,导致历史后果的进程存在许多变数,存在太多不可预测因素。
此外,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辨析虚假信息和一面之词也非常重要。肯尼迪说,中美两国年轻人在辨析事实时,都应当自问:谁在提供事实和数据?提供了哪些事实和数据?要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
这学期,肯尼迪为耶鲁低年级本科生开了一门关于二战起源的讨论课。他说,上世纪30年代是国际危机的年代,日本侵华、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慕尼黑危机……他的学生都知道这些国际危机的终点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但我告诉学生们,在这些危机发生时,那些决策者没有一个知道他们的决策会导致什么样的未来,”肯尼迪说,“别太自信能洞见未来。阿拉伯谚语说得好:准确预测未来的人,并不是聪明,而只是运气好。”
保罗-肯尼迪:世界强国需要“三条腿走路”(图)年4月23日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消息: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4月9-20日发表文章,题目是“大国未必更好”,作者是耶鲁大学历史学教授、美国国际安全研究所所长保罗·肯尼迪。作者认为,土地、人口和可耕地数量,是支撑强国的三个鼎足。三者均衡才能达到和保持强国地位。一个国家只是在面积或人口方面求大,不会保证其成为大国。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地缘政治地位,再加上高智商的战略管理人才,可以帮助一个国家长盛不衰。文章摘要如下。保罗·肯尼迪著有《大国的兴衰》。几千年来,历史学家和战略学家都知道,规模虽小但组织有方的权力机构,所产生的影响力与它们的实际规模极其不成比例。古雅典人的防御墙与希腊的幅员完全不相称。当时希腊的疆土从西西里延伸到埃及,往北一直到黑海。许多个世纪之后,葡萄牙、荷兰和英国在地理上而言都是弹丸之国,但这并不能阻止它们的足迹从年至年遍布全球大部分地区。在如今的世界,新加坡、中国香港和迪拜的力量远超其“重量”,这也是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但如果小并不注定微不足道,也许大未必就意味着更好。如果单用地理面积来衡量在世界上拥有的力量,那么俄罗斯就会像巨人一样屹立在世界之巅。但并非如此。相反,它的问题是拥有太多的土地,受到“西伯利亚诅咒”———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处于冰冻层之下的面积。加拿大虽程度较弱,但命运差不多;在这个国家的大部分地区实际上无法生活。出于相反的气候原因,澳大利亚也差不多具有“无法在大部分地区生活”的特点。不过,相比人口急剧下降的俄罗斯,无论是加拿大还是澳大利亚,都可以预计其人口将在今后50年稳定增长。这两个以前的英联邦领地幅员辽阔,但由于地理方面的限制,其人口和政治影响力都不大。俄罗斯疆域宽广,但人口过于集中令其手脚受到极大束缚。土地和人口方面的另一个极端显然是中国和印度。它们都是规模相当庞大的实体,但在它们尘土飞扬的广袤平原、狭长的江河流域和数量众多的山区,居住着世界上40%以上的人口,其中印度人口还在以令人震惊的速度增长,也许是令人无法承受的速度。如果在这个等式里加上可使用耕地数量,到了本世纪中叶,这两个亚洲大国的前景看上去并不妙。铁定的事实是,这两个国家如果把目前的人口减半,其实力会增强。这再次证明,三条腿的凳子如果凳腿长短不一,那么就会摇摇晃晃;可能还会翻倒在地。这让我们想起欧盟、巴西和美国。欧盟的相对地缘政治力量(和弱点)向来难以评估。成员数量增加并不一定意味着力量增强。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口严重下降;有几个国家的人口在稳步增加。在食品供应方面,这个地区总体来说是自给自足,一些地方则出现盈余。它既富裕又安逸,只有未来一些无可预知的灾难或者政治动乱才会令其出现严重倒退。在我看来,巴西是“休眠者”。尽管其城市和农村的贫困现象十分可怕,社会结构混乱不堪,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但它辽阔的版图、如今和未来的人口与可耕地面积和水资源供应之间能达到总体均衡,因此巴西看上去相对健康,可以维持下去。
还有美国。美国近年来不明智并且显然是愚蠢的政策害了自己:联邦政府赤字过大,忽视社会和教育结构,官僚主义造成效率低下,在外交方面采取没有必要的傲慢态度等等。 美国在国内表现不佳,在全球各地则过度表现。但如果———非常大胆地假设———抛开这一点,只看其幅员、人口和食品供应之间的等式,美国的相对地位则好得不能再好了。 那么,美国处于“相对下降状态”吗?当然。全球经济均衡态势(以及紧随其后的军事-战略力量对比)正从西方向亚洲转移;只有傻瓜才会否认这一点。 一系列的错误政策会对美国造成极大破坏。但它的基本地缘政治结构———两大洋围绕、只与两个不会造成威胁的国家接壤———使其拥有许多力量,有助于抵消目前和未来愚蠢政策造成的破坏。 如果一个国家只是在面积或人口方面求大,不会保证其成为大国或保持大国地位。但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有利的地缘政治地位,再加上高智商的战略管理人才,实际上可以帮助一个国家长久不衰。(编辑:刘瑞常) “年是美国走向衰落的标志性年份!”“今日美国就如同昔日崩覆前夜的东罗马帝国!”在新旧年份更替之际,“美国衰落”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被再次唱响。持此观点的既有美国人也有外国人,既有学界泰斗也有知名媒体。在他们看来,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对内应付不了次贷危机和经济低迷,对外奈何不得本·拉丹与“基地”组织;政治上拿伊朗的顶撞无可奈何,经济上也左右不了世界高油价,军事上更解不开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一团乱麻,这充分说明美国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事实上,在美国确立全球霸主地位的60多年间,唱衰美国的言论已多次出现,但事实证明,“美国衰落”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都是一个“滑稽的命题”,这次也是一样。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美国治理世界的能力被明显削弱,其引以为豪的“软实力”从未像今天一样为世界所诟病,这种奇怪的现象又该如何解释呢? 争夺能源是所有大国的铁律。西方扩张五百年以来,国际资源(主要是能源)的开发已经从规则上定型,并从数量上几乎占尽可开发的地区。中国作为后来者,参与的是二次国际开发。大国的兴衰:只有在朝鲜战争后中国才被列为强国
年9月4日 摘录于网络
只有在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才真正被国际社会看作大国。学术界也是如此,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中国在整个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都不被看作大国(Greatpowers,也有人翻译成“强国”),直到年以后才重新被视为大国。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年,中国的GDP远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9倍至2.8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日本明显强于中国。
中国近现代史告诉我们,如果国富而兵不强,即使GDP排名靠前也会挨打。
.康乾盛世:中国GDP世界第一
按照英国着名经济史和经济统计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预测:中国可能在年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到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3。
麦迪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他的多部着作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出版。他为了尽量减少汇率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对统计真实的经济规模的影响,采取了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并创造出“年国际元”作为衡量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的单位。下文引用的数据,除了特别注明的,都来自他的研究成果。
按照麦迪森的说法,从7世纪末到9世纪初,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在经济上的表现相当出色。年到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在世界的比例也从22.3%增长到32.9%。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从占世界总量的22.9%增长到36.6%。
但是,从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并扩展到法美等国,而中国仍停留在农业和手工业时代,经济呈现出粗放型增长。
2.年,中国经济总量被美国超越
我们经常说近代的中国“积贫积弱”,但如果按照近20多年来经济史学家提供的数据,近代中国其实一直是个经济大国。《大国的兴衰》引用经济史学者贝罗克的统计,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的宝座直到年才被美国抢去。
麦迪森也认为:“中国在之前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但到了9世纪90年代,它的这个位置被美国所取代。”他认为,中国GDP被美国超过的确切时间,是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年。
从年开始,作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的中国却在对外战争中连续失败,领土日益缩小,国际影响力日趋低落。中国丧失了约2%的国土。无论从任何意义上,晚清的中国都不是一个强国,而是一个屡遭侵略、屡屡割地赔款的弱国,还是一个主权不完整的半殖民地国家。
3.朝鲜战争后才被称为强国
直到93年,遭受了八国联军侵华、庚子赔款和日俄在中国东北进行的战争的破坏之后,中国的GDP仍居世界第二位。年,在经历了多年战乱的破坏之后,中国的GDP仍然仅次于美国、苏联、英国、德国,居世界第五位。可见,在民国时期,从经济总量来看,中国仍然是世界经济大国。然而,当时的列强并没把中国看作大国。
99年,在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列强要求,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根本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合理要求。20世纪20年代,有的中国知识分子写文章夸耀中国“地大物博”,鲁迅先生就一针见血地写道,倘是狮子,夸说怎样肥大是不妨事的,如果是一头猪或一只羊,肥大倒不是好兆头。
二战中,为打败日本法西斯,中国牺牲巨大。二战后,中国获得了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地位,在形式上被承认为大国,但此时苏联仍能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只有在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才真正被国际社会看作大国。学术界也是如此,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中国在整个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都不被看作大国(Greatpowers,也有人翻译成“强国”),直到年以后才重新被视为大国。
4.既看经济总量,也要看经济结构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国际地位为什么与中国的GDP排名相去甚远?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果仅仅从经济的角度看,则与中国当时的GDP结构与其他大国迥异有关。
近代,大国地位是靠战争来确立的。而和战争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部门是工业和交通运输。《大国的兴衰》一书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根据《大国的兴衰》一书的计算,年,英国的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和褐煤的产量占世界的50%,其现代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全世界的40%~50%,人均工业化水平是中国的5倍。
年,中国的GDP约为英国的7倍,却在~年的鸦片战争中被英国击败。年中国的GDP仍是英国的.8倍,而且大于英法的总和,却没能阻止英法联军在年火烧圆明园。
~年,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此时中国的GDP是法国的2倍多。年,中国的GDP约为日本的5倍,但中国军队却在~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败涂地。
清朝不仅缺乏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而且其GDP中有相当高的份额是皇家园林及贮藏其中的价值连城的艺术品。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皇家园林中的无数珍宝,就是清朝统治者把本可投资于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奢侈活动的活标本。这些财富不仅没有成为清朝抵抗侵略的战争资源,反而让清朝统治者更容易对外投降。年,慈禧太后没能把对日战争坚持到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日寇打进北京城,让她心爱的颐和园重蹈圆明园毁于一炬的覆辙。
抗日战争爆发前的年,中国的GDP仍高于日本,约为日本的.9倍至2.8倍,但无论是日本政府、中国政府,还是西方的观察家,都认为日本明显强于中国,这是因为中国的工业力量和日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抗战初期,中国也确实丧师失地。
5.铁路运输对战争影响重大
中国经济结构的逐步优化,为中国摆脱弱国地位奠定了物质基础。我们先来比较一下甲午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这三次战争中,国内能否生产出足够的军需品,并把这些军需品及时运送到前线,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甲午战争之前的年,中国现代制造业仅占GDP的0.%,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也仅占0.5%,武器严重依赖进口,这种极其落后的经济结构是中国节节失利的重要原因。另外,年中国铁路的营业里程只有0公里,日本已达公里。
全面抗战开始前的年,中国现代制造业增长到2.5%,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占4%。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增长到34公里,此时的日本为公里,中日差距已明显缩小,这是中国政府能够在抗日战争中及时向前线调动军队,向后方疏散工业和高校的物质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的年,中国现代制造业达到4.3%,加上现代运输业和商业占到7.%,这是中国政府能基本保障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后勤供应,并在战争期间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
6.先进的生产力比GDP更重要
年,中国的GDP比93年减少了约%,仅仅是美国的8%。此时,中国的GDP仅占世界总量的4.5%,加上支持中国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苏联和东欧国家,也仅占7.6%,而在朝鲜参战的美国加上其西欧盟国和日本,GDP总量高达世界的59.9%。中国却能在朝鲜战场上和打着“联合国军”旗号的美国及其盟国打成平手,签署停战协定,有人认为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高于晚清和民国。
年,为反击印度对中国西藏和新疆边界地区的蚕食,中国军队进行了自卫反击战。根据麦迪森的统计,年中国的GDP只比印度多8%,人均GDP比印度低约30%,而且中国GDP在年和96年因自然灾害和“大跃进”中的政策失误而大幅下降。但是战场形势却是明显的一边倒,印度军队不堪一击,被当时的英国报纸形容为“刀子割黄油”。
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第四,比晚清和民国时代的排名都靠后,但拥有尖端国防科技的中国,国际地位显然大大提高了——中国是当时世界的“大三角”之一。
思维与科学
思维与命运
未来的召唤
科幻家
以下为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