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

去工业化,中国要跌入中等收入陷阱

发布时间:2021/7/13 14:52:30   点击数:

真话财经(ID:zhenhuacaijing)

撰文:真话财经

这是『真话财经』第篇原创

正文

中国正在进行一场“去工业化”的运动。

所谓去工业化,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据相关报道,中国制造业就业比重已从年的约36%,下降到如今的15%左右,这一数据比较接近巴西和墨西哥——掉进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

某种角度上看,去工业化是发达国家走过的老路,英国、德国、美国无不如此。但相较而言,中国的去工业化来得有些过早。

从推动因素看,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原因是消费结构变化和技术提升等因素,去工业化时人均GDP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比如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日常消费品制造业早已在发达国家国内出现了饱和,又赶上第三次科技浪潮,所以把汽车制造、电视制造等产业转移出国。

而中国的去工业化,情况就比较特殊。年金融危机后的货币超发,大量流入金融和建筑业,形成对制造业的挤兑。人力成本上升过快、营商环境变化等,造成外资制造企业大规模出逃。此外还有政策变化、贸易环境变化的推动。

*《真话财经》统计自年以来出逃外资制造企业

从国家经济发展阶段比较,美国去工业化始于年,当时制造业就业比重为28%,经历30年的去工业化,年制造业就业比重为16%,当年人均GDP为2.78万美元。

而中国的去工业化进程不到十年,制造业就业比重已经降到了15%,速度之快令人咋舌,年的人均GDP更是只有美元,与当年去工业化时代的美国、日本相差很远。

为什么过早去工业化不好呢?

一是强大的工业,是综合国力的象征。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能起到扭转局势的作用,靠的就是世界第一的工业实力。我国现在是制造业大国,却不是制造业强国,工业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是工业化是制造稳定、持续的就业机会,帮助企业实现技术积累和升级的最好手段,是国家现代化的核心。

经济学家通过比较研究发现,惟有工业的扩张才是与就业和生产率的增长有长期正相关关系的,整个经济的生产率提高绝大部分是靠工业部门来带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GDP增速变化与第二产业占比变化中得到印证。

从表中我们可以发现,GDP增速下滑几乎与第二产业比重下降同时,而且伴随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整体经济形势和就业环境也不断恶化。

由于并没有完成工业化,就率先去工业化,造成了产业升级缓慢、缺乏后劲,实体经济空心化,影响了投资信心和经济平稳发展。

去工业化不可避免的,就是第三产业的急速膨胀。

年,我国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就非常接近,到年就超越了第二产业,截止今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上升到54.02%,远超第二产业的39.82%。

有人会说,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大小,不是衡量发达国家的标准之一吗?理论上,是这样,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第四次经济普查结果来看,自年以来,服务业已经取代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成为吸纳新增就业的唯一力量。然而,这些新增服务业就业并不是主要分布在软件、金融和地产领域,而是大量涌向传统服务业,比如快递、外卖、零售、民俗等等,仅一个美团外卖就吸纳了万骑手,快递行业快递员万。

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吸纳大量就业,难道不是好事吗?未必。

我们看看掉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的巴西,去工业化之后,服务业比发达国家还发达。年服务业比重高达72.8%,比日本(68.78%)、德国(68%)、韩国(52.84%)等一批公认的发达国家还要高。

服务业超级发达,但整个国民经济中,没有高端制造业,对外出口只能以低附加值加工产品、农产品和矿产资源为主,巴西被死死钉在全球低端产业链,国民收入长期得不到提升。年巴西人均GDP与韩国相当,年只有韩国的三分之一。

现在的中国,与其何其相似,服务业比重已经超过韩国。我们的快递、零售、移动支付、移动互联网等早已比美国、欧洲、日本还发达,甚至实现了非紧急用品一小时送达的超级先进配送服务。

但工业需求的疲软会影响服务业的需求,去年以来制造业的萎靡,不就让互联网行业随之动荡并发生了大规模裁员吗?

去工业化的影响显然是深刻、巨大的,美国、日本都在进行“再工业化”,可以说从实践上论证了去工业化不可取。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我们如果不及时刹住“去工业化”的快车,难免重蹈巴西覆辙。

▼往期精彩回顾▼北京二手房全面下跌,中国万中产在发抖!中国房价贵的秘密,终于找到了!外资大规模逃离大陆?假的,但真相比谎言更可怕!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ushirangr.com/dxdm/2404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